■本报记者 祝荣生
昨天,杭州市民张先生向本报反映,他在经过“梅登高桥”时,发现杭报集团大楼体育场路一侧,有一石碑对此桥用中英文字作了说明,称为“梅东高桥”。张先生感到奇怪:老百姓叫了多年的“梅登高桥”难道错了?
带着市民的疑问,记者昨天到现场查看,果然有一段文字说明,引经据典:“在中河上……南宋已有,旧名通济桥,俗称梅家桥。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一:‘通济桥,丰储仓后,葛家桥东,俗称梅家桥。’明代始称梅东高桥。《西湖游览志》卷十四:‘通济桥,俗称梅东高桥,其旁有胭脂桥。’1969年重修。”
杭州市地名办公室的同志为解开这一谜团,请下城区地名办的刘敦礼作了解释,正确的名称确为“梅东高桥”。
原来,在杭州话的口音中,“梅登高桥”与“梅东高桥”谐音,把“东”字误写成“登”字已有多年。上世纪90年代,有人在桥的西边开了个饭店,取名为“梅登饭店”,公交车站站牌上则有“梅登高桥”站头。在“一纵三横”道路整治中,建设单位沿用多年的叫法,在桥栏上刻上了“梅登高桥”4个字。
最近,为拾起“历史文化的碎片”,要对“梅登高桥”的来历作一文字说明,这才从古籍中发现应叫“梅东高桥”。
类似的谐音转变不止这一处。如我们平时叫的“六克巷”,历史上叫“六客巷”,是因为在清朝时有6位客人经常在此巷喝茶相聚作诗,故叫“六客巷”。后来也是因为谐音变成了现在的“六克巷”。“六克巷”在1981年被国家批准使用,是正确用法。而“梅登高桥”未经国家批准,至今还算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