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江南》,寻找新文学的“核”
· 《娜是一阵疯》刮来 谢娜来杭签名售书
· 罗琳:哈利·波特 可能在第七部书中死去
· 《红色浪漫》:越剧也阳刚
· 默多克荣登名人榜榜首 因国籍受质问遭遇尴尬
· 重塑原创文学的天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6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网上招聘发行人员 大学内设立代理点 请专业公司搞策划
《江南》,寻找新文学的“核”
  本报讯 浙江唯一的纯文学杂志《江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发行量从1700份飚升至20000份,在文学期刊界上演了桃红柳绿的“江南现象”。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除了积极打造“大江南新文化”之核外,网上招聘发行人员、大学内设立代理点和请专业公司策划活动等一系列颇富创意的优化行动,为《江南》加速奔跑,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寻找新文学的“核”

  在穗庐《江南》杂志主编袁敏女士清雅幽静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即将面市的、散发新鲜油墨香的2006年第四期《江南》。与前三期淡雅素净的风格不同,第四期《江南》的封面大胆采用了红白两色的热烈奔放的对比效果。

  “我想通过这一细节,传递出‘大江南新文化’概念。”袁敏女士显然成竹于胸,“江南不仅是人们头脑里思维定势的小桥流水、杏花带露,它是丰富、复合和开放的,它有‘江南DNA’的烙印,但又有由此蜕变出来的许多新的外延。”

  成功策划过韩寒、海岩、曹文轩等人的热点图书的袁敏女士,有一个职业出版人所必备的不偏食的好“胃口”。但是,《江南》的每一期都试图在寻找一个“核”,第一期凸现“精神缺失与重铸”,第二期围绕女性话题,第三期倡导“新乡土叙事”,最新的第四期贯穿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寻找十分重要,使杂志拥有个性,因而成就了它的命脉。“越巴结市场,市场就越不给你份额,而你不跟风,占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自然就有了市场。”这是袁敏女士的经验之谈。

  “戏与人生”引人入胜

  即将面市的第四期《江南》的“主打歌”,是长篇小说《失忆的暮春》,说的是一位琴师和一位鼓师的另类情感际遇,作者笔锋直抵普通人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柔软。对大多数的读者而言,这个题材的冷僻,可能带来的阅读的“小众化”。但是对于《江南》来说,稿件质量是最重要的砝码。短篇小说《洛城戏瘾》的作者在遥远的加拿大,是自然来稿,与《失忆的暮春》有异曲同工之妙。投稿远涉重洋而来,足以说明《江南》的辐射力不可小觑。

  第四期上有名家写李健吾、叶少兰,甚至连“江南博客”栏目中的“创作谈”都浸淫在同一个“核”里——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在新疆全国书市上的代理商和杭州的读者们,一听第四期《江南》的特色,都被勾起了预订的欲望。“名家和普通作者,国内的和国外的,虚构的和纪实的,都在这一个‘核’里集中呈现,这种冲击力是十分惊人的。”袁敏很自信。

  创意的火花滋滋地往外冒

  不久前,袁敏带队到新疆参加了第六届全国书市,这也是《江南》首次在全国书市上露面,大获成功,70多代理商争夺其独家代理权。这样的创意还在继续。“《江南》不仅录用了一个在网上应聘的发行人员,从第四期开始,我们在全国大学里设立了代理点,这在全国文学刊物中,应该属于首创,效果还真不错。”袁敏说。

  《江南》的优势是全力挖掘出来的,从吸引名家、发现新人、组织稿件,到运作市场等,将其所有的资源重新配置,并使其优化组合。

  袁敏女士说,《江南》不是娱乐杂志,不能也不必靠卖点来维持运转,而应该像一个内心澎湃但表达节制的大家闺秀。

  在年内,《江南》将举办一次富有创意而充满活力的全国性笔会。目前,《江南》正在请专业公司来做整个活动的策划方案,这种方式同样也是一种创新。

  本报记者 陈桔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