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考试
3  4  
PDF 版
· 宏志生,让人欢喜让人忧
· 欲弃大学梦的儿子 最后时刻交了志愿表
· 孩子懂事 千万别放弃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他们都考上大学啦 爱心接力棒谁来传承
宏志生,让人欢喜让人忧
  本报讯 昨天,在免费接纳优秀贫困生就学的杭州长河高级中学,交高考志愿表的学生排着长长的队伍。其中,有部分孩子没有家长陪同,老师却对他们特别上心,因为他们是这个学校宏志班的学生。到下午2点,这个班一部分回原籍去填报志愿的宏志生,也一一给班主任老师打来电话,汇报情况。

  这已经是长河高中第三届宏志班毕业生了。今年,宏志班理科正式学员33人,27人考上重点大学分数线,另外6人也全都考上了二本分数线。另外10名读文科的宏志生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像翁履平,考了634的高分。

  然而,在一阵喜悦之后,又有了一分忧虑——3年里全免了学杂费、住宿费等一干费用,每月完全依靠政府和学校补助的宏志生,他们在考取了高分后,下一步又该怎么走?学费、路费、生活费又向何处去着落?

  王丹:白了少年头

  考了602分的王丹是来自余杭的特困生,3年前因为爸爸生病,她差点辍学,幸亏进了长河高中的宏志班。但是读了不到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仿佛一夜之间,王丹本来就有些白的头发一片花白了,谁看了谁心痛。偏偏这个孩子又特别懂事,看书,从来不要老师催,寝室里熄灯了,就躲到单人卫生间不影响别人。

  失去了父亲,家已经不像个家了。该校校长陈立群闻讯让自己的姐姐与王丹结了个对子,因为他自己手上已经帮了好几个了。穷教书匠,在这个节骨眼才发觉钱是多么有价值。依靠着这一份爱心,王丹顺利地读完高中并考出了今天的好成绩。

  陈少良:10小时挣21元

  考了578分的陈少良和王丹一样,后脑勺的头发都花白了。他不是孤儿,却像孤儿一样看不见自己的父母:出生还不到一年,父母离异接着双双失踪,至今不知身在何处,是爷爷奶奶一手把他拉扯长大。

  在宏志班,依靠政府和学校的补助,陈少良和同学们一样,高一、高二每个月能拿到150元的补贴,高三每月200元。正在长身体的他饭量很大,一餐,光是饭要吃1.2元,剩下的钱就只能吃素菜——他必须控制在每餐2~3元;读高三后他才敢吃荤菜,偶尔一荤一素犒劳自己。

  这次一志愿报考了河南郑州大学的他非常清楚,如果被录取,一年学费在4000元左右,住宿1000元,日常生活费控制在最低线也要5000元左右。他已经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到大学里,一方面申请助学贷款,一方面申请勤工俭学和全额奖学金。    

  可是,路费还没有着落。这个暑假,高考一考完,他已经找好了打零工的活:做包装工打包、装盒,每天工作10小时,工钱21元。这笔钱除了吃饭所剩无几,但有总比没有好,他们班不少同学连这样的零工也没有找到。

  徐飞飞:659分全班第一名

  以659分的高分考了全班第一名。一心想进浙江大学的徐飞飞,个子很高,学校里的篮球赛、跑步比赛,她都喜欢参加,人很聪明,很有灵气。在班里女同学中她算高个子了,按理应该是胃口很好,但她也常常只吃素菜,有时干脆不买菜就打免费汤下饭。

  她的父母贷款并向亲戚朋友借钱买了辆大货车,想搞运输赚钱,但飞来横祸,货车连出事故,血本无归。为了还债,也为了躲债,父母都在深圳打工,母亲因为高血压很严重,只能500元一月帮人干些轻便活。父亲呢,活不稳定,时有时无,算起来一月两三百元收入,连过年回家来的路费都没有。

  这次徐飞飞考了第一名,但她和外婆一样,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担心:通知书来了后,到哪去借钱?

  陈灿钢:班主任的心酸与欣慰

  说起班里学生的高考成绩,班主任陈灿钢的神情里充满了自豪:正式学员33人,全部上了二本线。

  像王丹、陈飞良、徐飞飞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宏志生中的文科状元翁履平,父亲因病不能干重活,在建德当地做保安,500元一个月,妈妈生了场大病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他报了浙大人文科学试验班,细细地算算开学费用,起码要6000元。可他却说:“再苦也是快乐的,这3年,学校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教育,我会努力找工作。”

  考了604分的丁易梁,父母都有残疾,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考了638分的吴国伟,父亲瘫痪在床多年,仅靠母亲务农的收入。还有各自父亲去世的王伊雯、俞杭冬、高方,分别考了574分、564分、579分——他们怎么延续学业?

  班主任陈灿钢说,就是这一批孩子,特别团结,特别肯吃苦,也特别晓得爱。这么好的一批孩子,你给他们一分好,他们立刻会捧了颗红心来回报;如果能让他们继续顺利地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将来一定会更有出息。

  校长助理 本报记者 张谷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