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谷风 王蕊
本报讯 就像温暖的小橘灯,不断跳跃在眼前——爱心助学的热门电话接连不断在编辑部响起,让记者无限感慨地想起冰心笔下的《小橘灯》。
昨天,本报A13版刊登了上了重点线却愁没钱上学的临海考生的故事,杭州、湖州、绍兴、宁波……热心读者都第一时间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要帮助贫困生。杭州84岁的全连友老人还走着来报社捐钱——帮助他人,情比天热。
84岁老人徒步来捐款
昨天,最感人的一幕,是来自杭州朝晖八区的全连友老人。84岁了,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地一路走到报社。他是省邮电电器有限公司的退休工人,自己省吃俭用,来报社都舍不得打出租车。早上一看到报纸,临海考生李晓华因为母亲住院欠了一大笔医疗费,他几欲放弃读大学的机会,老人特不忍心,走着出门到储蓄所取了5000元钱,又走到编辑部要我们转交给李晓华。当记者看到老人的工资存折上,取了5000元后只余下102.92元,三番五次要求老人少捐一点,捐1000元就可以了,老人坚决不同意。“我下个月工资又会打进来的,我这点钱够用了。”
对于捐款的事,全连友老先生坚持记者不要报道。去年大年三十,杭州南星桥望江门附近,有户人家被飞来的焰火引发火灾,他也是一路赶着,到社区捐了2000元钱,坚持不留姓名。这回,记者是以看退休工资的名义从他的工资卡上偷偷看到了名字。老人说:“我从前吃了很多苦,现在能帮别人了,多好。”
上海协和医院也想助学
昨天下午,上海协和医院办公室袁女士急匆匆地来联系本报:“我们医院和全国妇联有‘医学助学工程’,如果李晓华报的是医科专业,我们可以提供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帮助他完成学业!”袁女士说,她刚刚跟随医院到西部地区进行医疗援助回来,西部很多考生因为医科学费高而不得已放弃了这个专业。助学工程就是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当得知李晓华报的是西南交通大学以后,袁女士与医院领导沟通,院方表示还是希望能援助晓华读大学。
希望好心人留下名字
本报记者联系了李晓华的父亲,他说,已经有好多好心人打电话,鼓励他们一家人战胜病魔,顺利读书,好多人表示愿意捐助他们。“先要谢谢钱江晚报,也请你们替我向这些好心人表示感谢,真的很感谢!妻子的病正在好转中,儿子的志愿也报好了,我们一定不放弃希望!如果可能,希望好心人留下名字和电话,现在不能马上回报,但哪怕说句谢谢也让我心安一些啊!”李明(化名)非常感谢好心人。
热线电话陆续响起,读者表示愿意帮助李家渡过难关。杭州市慈善总会公布了捐赠账号:1202 0225 0901 4400 732,开户行:工行凤起路支行,户名:杭州市慈善总会。热线电话为:0571-85064343。在款项来源注明:指定给李晓华(或某某);如果是异地汇款,在摘要栏里注明:指定给李晓华(或某某);由于休息日摘要无法显示,所以接受捐款为周一至周五。
宏志学生惹人爱
同样,杭州长河高级中学宏志学生的故事打动了读者的心。绍兴柯桥的戴先生是做小生意的,一早看到钱江晚报,立刻要本报给宏志生联系,他直接捐款给考生。湖州的卢先生在当地做工程,专门想联系徐飞飞为她上浙大助一臂之力。杭州的楼女士则表示,高考659分的徐飞飞读浙大应该没有问题,都在杭州,她想以后全力帮助她,如果徐飞飞不接受,她也可以给她提供做家教的岗位,自食其力。
本报报道的“王老吉·百万助学大行动”准备在杭州地区寻找15名品学兼优的特困高考生,帮他们圆大学梦。昨天,“王老吉”加多宝集团和杭州市慈善总会欣然表示,将拿出其中的3个名额资助宏志生。3名宏志生将得到每人5000元的助学资金。
邮箱地址为wangchao110110@126.com的陕西籍宁波民工说:“我想献点爱心。我看到钱江晚报中,有名叫李晓华同学欲弃大学梦的报道,还有一名叫徐飞飞的同学,这两位同学的父母有这样的儿女应该感到骄傲,我愿意尽一点微薄之力。”
省电信公司的退休职工袁学诗打来电话,说他们一家人愿意捐助其中任何一个宏志生,帮助他们在成才之路上顺利走下去,也愿意像他们的长辈一样爱护他们。
助学电话还在不断地响起,更多的爱正在出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