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马哈茂德·阿巴斯更多地被人称为“阿布·马赞”,意为“马赞的父亲”。一头银发,衣着考究,茶色镜片背后眼神凌厉。2004年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去世之前,阿巴斯的形象很少出现在媒体上。
真诚敢言
1935年,阿巴斯出生于今天以色列北部山区小镇采法特。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13岁的阿巴斯随家人逃往叙利亚,沦为难民。他在叙利亚生活多年,获得大马士革大学法律专业学士学位。
熟悉阿巴斯的人说,他博览群书,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与主流相悖——公开批评巴勒斯坦人武装反抗以色列的“阿克萨起义”就是一例。2002年底,阿巴斯一改“低调”风格,公开批评巴勒斯坦武装起义,主张“非暴力不合作”抵抗。后来,他接受科威特一家报纸采访时说,“巴勒斯坦的孩子因为一些组织付给他们一个美元,就用自己的身体做炸弹……孩子还不具备判断能力,谁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这在巴勒斯坦内部引起很大争议,阿巴斯甚至遭到激进派别的人身威胁。但巴勒斯坦人普遍表示,阿巴斯的表态是“真诚的”。
主张对话
1980年阿巴斯进入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后来担任执委会总书记。1994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之初,他没有在内阁中担任任何职务,但保持着仅次于阿拉法特的“二号人物”地位。
阿巴斯开辟了巴解与以色列左翼温和派之间沟通的渠道,也是第一个试图与以色列右翼的利库德集团对话的巴勒斯坦官员。阿巴斯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学院获得以色列事务硕士学位。巴以和谈之前,他潜心研究以色列社会,遭到“法塔赫”内部的批评和讥讽。当时,一个巴勒斯坦人或者阿拉伯人阅读关于以色列的书籍被认为是“丑闻”。
阿巴斯是《奥斯陆协议》的巴方设计师。多年来,他严守秘密,进行艰苦卓绝的谈判,最终促成这项巴以间历史性和平协议。
1995年阿巴斯重新坐到谈判桌前,与以色列达成一系列协议,逐步扩大巴勒斯坦自治区范围。1998年11月18日,阿巴斯与时任以色列外交部长的沙龙举行会谈,讨论最终地位问题。
法塔赫在今年1月的巴立法委员会选举中失势后,作为法塔赫领导人的阿巴斯在履行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职责时受到制约,权力被削弱。法塔赫与哈马斯内部分歧不断,给了以色列可乘之机。阿巴斯在对付以色列的同时还必须与哈马斯谈判,统一内部立场。
对以色列有过深入研究的阿巴斯在研究过程中坚定了一个信念:巴勒斯坦最终将必须与以色列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