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人文·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 书画经高科技防伪,就能放心吗
· 伦敦举办 “儿童艺术日”
· 幼儿园也有毕业典礼
· 《生死桥》面向全国选秀
· 浙艺职院送戏四明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7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质疑声中,又一新技术介入书画真伪鉴别行列
书画经高科技防伪,就能放心吗
本报向读者征集书画防伪的民间高招
  质

  疑声中,又一新技术介入书画真伪鉴别行列

  本报讯 又一种所谓的高科技书画保真技术在人们怀疑的目光中登场。日前,一种由上海某公司开发的高科技防伪技术“RFID电子标签技术”在杭州露面——在刚刚开幕的《韩天衡、蒋频师生书画展》中,数十幅由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天衡创作的书画作品,全部被植入高科技防伪芯片。然而,面对困扰了中国艺术界多年的赝品问题,高科技真的有用吗?还有没有别的简单易行的招数?

  芯片防伪技术首现杭州

  这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显微识别技术的防伪手段:在一块芯片中,记录了创作者、时间、尺寸、印章以及画面细节等,利用一种特殊的阅读器,便能在电脑屏幕上读出这些内容并藉此判断真伪。昨天,记者仔细“研究”了这些防伪展品,结果发现如果纯粹以肉眼来看,这些已植入芯片的书画作品并无任何异状。

  “芯片可能藏在画面的任何地方”,在现场向观众进行防伪内容演示的工作人员介绍道。由于韩天衡是当下江浙艺术圈颇具影响力的的人物,而韩本人对这种技术似乎信心很足,说今后将在所有作品中采用这种防伪技术,因此大家不免对这种防伪手段多看两眼。但亦有收藏圈人士坦言:书画保真,说到底是一种个人欣赏水平、整个社会诚信与艺术市场体制的综合工程,单靠一枚小小芯片,很难解决问题。

  各种高科技招数层出不穷

  这两年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赝品造假问题的愈演愈烈,业内发明的各种招数也层出不穷:

  1995年,湖南有人利用画面特征编制密码防伪数据,并申请了专利;

  2003年,北京某网站开始推行一种“名家作品电子注册”制度,公众可对该网站防伪核查库内统一编号、统一注册的作品进行网上查询核对;

  2004年6月,一种由新加坡公司掌控的DNA防伪技术在吴作人之妻、95岁的老画家萧淑芳新作展上露面。萧的DNA被做进了印泥和每张作品的原作证里,其DNA样本还在第三国国家级检测机构存档;

  2005年,一种利用纳米技术的书画防伪手段在杭州岳王艺术城露面,防伪手段融合了电子注册与显微识别技术之长;

  ……

  但截至目前,没有一种技术能彻底解决防伪问题。“还有不少技术细节需要解决”,一直致力于利用高分子技术解决书画鉴定问题的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振濂表示,民间收藏圈对科技防伪亦是将信将疑。

  圈内人都有点怀疑

  著名画家李苦禅之子李燕表示,如果防伪手段过分复杂、花费太高,或者该项技术的市场占有度不高造成检测手段不方便,DNA防伪即使再有效,也很难推广;而且基因防伪、纳米防伪只能用于当代画家,对于以前的画作无法使用。

  更有人指出,除了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之外,高科技防伪还有许多问题:谁能保证在制作DNA印泥的同时该公司不会偷偷保留一份?谁能保证你的防伪技术是世上惟一、别人研究不出?如何保证核心技术不被外泄?如何遏制名人自己作假、后代作假、在检测环节上作假等等问题?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即便是韩天衡的学生——身为杭州市书协副主席、某拍卖公司董事长的蒋频,对这种技术防伪亦持怀疑态度,在他公司的业务操作中也还是靠个人的鉴定能力判别真伪。

  你对高科技防伪这一问题怎么看?经过高科技防伪的画你能否放心购买?你在平常的收藏活动中有哪些防伪辨伪的绝招?欢迎登录晚报网络版(qb.bbs.zjol.com.cn)的“收藏部落”版块说一说,你也可以发短信至13957110066,最先发表看法的5位读者可获赠7月14日浙江中财油画与国画拍卖的图录一份,价值200元。    本报记者 蒋梦桦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