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省教育厅、省留学回国基金会今年首次对全省高校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进行表彰。首批受表彰的有10位海归教授,他们全部来自高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年龄最轻的36岁。从今天起,本报留学版将陆续追踪这些海归教授的海外印象。
星星榜:杜琪珍,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博士生导师。1998年4月至1999年4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化学系访问,2001年8月至2003年2月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药物与化学系洪堡学者。
两次不同国度的留学经历,对杜教授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去美国时,他除了感受着美国人的勤奋、快节奏,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而在德国留学的20个月,却对他的处事与做人风格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杜教授赴德,源于一位美国专家的推荐。以“促进科学家之间交流,开展国际间科学合作”为宗旨的德国洪堡基金会批准了他的申请,资助他以洪堡学者的身份留学德国。
德国人造座小桥
要花两年多
刚到不伦瑞克工业大学的时候,杜教授就注意到了学校边上正在建设一座小桥,建筑工人在不停地忙碌。等他离开学校时,那座小桥还在建设之中。“他们那种追求产品质量的精神令我难忘。”杜教授说。
德国人十分注重和支持基础研究,坚持在时机成熟时将科学探索转化为技术;这与国内追求科研成果立竿见影的科研思路与目的有着很大的区别。来不及好好休整,他马上钻进了德方早给自己准备好的实验室,开展他的“低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天然活性食品与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上的应用”项目研究,这项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中草药品种的研究,提取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
德国老师
上完课也不走人
在德国,他真切感受到老师们工作的敬业,平时几乎都能在学校里找到他们,深受德国导师的影响,杜教授回国后也总喜欢每天在办公室、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同学们来串门,有的甚至是他没有带过课的,甚至其他专业的。他很享受这样的教学相长的氛围。
他的研究生徐渊金说,“杜老师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很严,但生活中又像一位兄长,时时处处照顾着学生。”也正因为这样,每年申请让杜教授当毕业设计导师、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导师的学生总排起长队。
德国总统接见我
很兴奋
德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德国总统每年都会接见洪堡学者。杜教授想起那乐融融的场面记忆犹新:“当时太兴奋了。在草坪上,我们与总统一起干杯,一起唱歌跳舞,忘记了与我们一起的是高层领导,感觉就是一场与朋友的联欢。”
把德国人的严谨带回来
回国后,杜琪珍教授一面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上课,一面承担了国家及省市各类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蔬菜或是同一种蔬菜在不同地区的品种的研究,提取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扎实的研究为他赢得了3项部级科技成果奖,60多篇论文发表,光被SCI收录的就有30多篇……
本报通讯员 陈国利 本报记者 王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