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 编译
纽约出生的电影导演托马斯·阿兰·哈里森是在2000年他继父的葬礼上第一次把注意力放在布隆方丹共和国这个中部非洲的国家的,他的继父是一个被长久流放的反种族隔离斗士。这继父子两人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但当哀悼者们过来温暖地拥抱作为继子和继承人的哈里森时,他开始重新审视这段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这段背井离乡的历史。他的继父本杰明·普尔·莱尼恩在非洲知名的程度相当于罗莎·李·帕克斯在美国的知名度。
他的新片《纳尔逊·曼德拉的十二门徒》是他对父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继父与他十一位同志在1960年非洲国民大会(非国大)被禁离开南非后,在国外坚持了三十年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的经历的反思。“这部电影拯救了我的生命,”哈里森说。电影的编剧和制片都是他。他还起用了来自布隆方丹的演员,他们根据莱尼恩的资料和“十二个门徒”中的七个人的访谈(有三人已去世)临场编出他们的台词。
“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台词统一起来,不要乱了套,”哈里森说。他是个非裔美国人,同性恋者,他不喜欢谈论自己的年纪。
这部电影去年已经在加拿大国际电影节上放映过了,被推荐为2006年独立电影精神奖电影。同时也被洛杉矶的泛非电影节提名为最佳文献电影。这部73分钟的影片将于9月19日与美国电视观众见面。
《纳尔逊·曼德拉的十二门徒》讲述了在布隆方丹高中读书的十二个年轻人加入非洲国民大会的青年营的故事,后来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同时也讲述了哈里森和他的母亲、弟弟的故事。哈里森在真实的场景和故事中展现他对黑人运动的认识。
哈里森出生于一个黑人知识分子家庭,家人全都热心于泛非运动,他们在坦桑尼亚住过一段时间,但在电影里,哈里森的继父对他们这种热心的运动始终有一种警觉,当时他的继父莱尼恩是一名记者,在1976年娶了哈里森离了婚的母亲,一个大学里的化学教授。
电影是以1999年的父亲节开始的,这是哈里森最后一次看见他的继父莱尼恩,第二年,他就去世了。“我9岁时他来我们家养大我们兄弟,可我从来没有叫过他父亲。”
这些反种族隔离的民权斗士在国外流放多年,虽然有许多人已经有了稳定体面的工作,但他们无时不忘自己的使命,“三十年的时间简直是地狱,”莱尼恩在电影中这样说,而在当时他已经在美国宾州得到了记者的职位,并于1972年在纽约建立了非国大的分支机构,他还在南非建立了反种族隔离的电台频道。1995年,种族隔离取消后,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整部影片也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一个缩影。
“但是在反映反种族歧视的运动中,从来还没人反映过流放到国外的人。”这十二门徒的个人经历也相当有传奇性,今年67岁的莫卡贝拉后来担任过南非驻俄罗斯大使,他在看了影片后说:“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父辈曾做过的事,”他现在住在布隆方丹,接受记者的长途电话采访时,他说:“我很感动,我为自己年轻时做过的事而深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