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昔日干戈地 今朝玉帛来 铁网阻隔44年,中印昨重开乃堆拉山口
· 浙商乃堆拉山口“赶集”
· 中印丝绸之路的 前生今世
· 核心提示
· 中国-南亚 陆路通道初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商乃堆拉山口“赶集”
  中印首个边贸通道乃堆拉山口昨天正式恢复,这个曾是中印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通道的重新开通吸引了众多浙商的眼光。开通首日,至少有10名浙江商人到达亚东,原先要绕行东南亚,经七八千公里才能完成的中印间商品贸易,现在只要由西藏拉萨向南经乃堆拉到印度的加尔各答港口,只有1000多公里——这对从事中印贸易的浙商无疑是个好消息。

  浙商奔忙乃堆拉山口

  7月5日上午,已经于几天前从拉萨赶到460公里外的边境县城亚东的朱森强开始起运货物,他的目的地是30公里远的乃堆拉山口。“今天摆好货物,明天就可以正式营业。”朱是浙江温州人,他的货物包括了西藏当地的羊皮也包括从杭州带去的丝绸、茶叶。

  据朱森强介绍,乃堆拉山口及附近的临时边贸市场——仁青岗市场于7月4日正式开市,距离拉萨约550公里,海拔4545米,市场和平时在当地常见的简易房一样,里面按阿拉伯数字左右分成28间18平方米左右的商铺,中间是过道。

  8号商铺内共有三个摊位,除了一个边民外,另一个摊位的主人是浙江玉环人。“经营三个月我们每人要付2万元。”朱先生说,平均每个人6平方米大小的摊位其实更重要的是陈列商品,真正大货量交易还是需要提前约定。

  浙江玉环人於其满也向记者介绍,他做服装生意已经近10年,拉萨和浙江分别有自己的销售和加工场所,此次来到乃堆山也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通道直接连接印度。“有和我一样想法的人不少,光我认识的就有4个浙江人来到了这里。”

  林忠南夫妇是浙江温州人,他们在今年5月就从报纸上获悉亚东即将恢复中印边贸通道的消息。“看到报纸第二天,我就坐了10多个小时的车到亚东来了解情况。”在考察了当地的商铺规模、交通条件、配套设施后,林又特地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最终和妻子一起敲定计划。“总共28个铺面,其中3个要提供给印度商人,其余铺面部分还要提供给西藏的边民,能分给内地商人的铺面非常有限。”从今年5月份就开始参加竞投到最后的竞投成功,林忠南满是兴奋。

  记者了解到,仁青岗市场共有28个铺面可容84个商户,其中半数以上的商人来自甘肃和浙江。据已经到达乃堆拉山口的浙江商人介绍,至少有10名浙江商人已经在开业当天到达市场。

  “浙江制造”摆满商铺

  无论是朱森强、林忠南还是浙江玉环的於其满,他们的主营商品都是产自浙江,针对需要——采购商品——边贸交易是他们的主要经营活动,“浙江制造”奔上了近4600米海拔的雪域高原。

  “我的品种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还不知道允许交易的商品有什么。”朱森强说,在商铺正常营运几天后,他会根据当地的需要进行更大投资。“在可能的情况下,当然还是要选择浙江产品。”而他估计,除了他的物品外,浙商在这个临时市场里的商品可能会包括凉茶、香烟,甚至是自行车、香皂、洗洁精这些日常用品。

  於其满的服装生意这一下可做大了。“以前都卖在国内,现在要实现‘历史性’突破。”於其满说,和别的商品不同,服装在运输上有着明显优势,不怕摔打不怕挤压。“在浙江的厂一生产出来,几天后就能到这里,打包一次就能够卖上好几天。”

  把温州纽扣带到乃堆拉的林忠南更加兴奋,“这可是在天上做生意。4545米海拔,不用伸手就已经够着天了。”林先生虽然已经到市场,但他更多地还在观望,“不是保守而是寻找更大机会。”他说,一旦条件成熟,他将把义乌的小商品、杭州的茶叶,甚至是临安的山核桃都运去。“让顾客看看他们没有看到过的,这才是商机。”

  在这个市场里,10余位浙商经营的商品几乎涉及到了杭州商场、超市售卖的大部分货物。 本报记者 鲍亚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