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世界杯全明星阵容点评
欧罗巴难容外乡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成王败寇”,国际足联技术研究小组的13名“经验丰富的足球专家”无疑是这4个方块字的忠实拥趸,在他们7日评出的德国世界杯全明星阵容23人中,仅3人来自非四强球队,这种失衡显然不是一句“评选资格基于16强名单”可以解释的。
很多人还记得,“水牛”埃辛如何将加纳队送入八分之一决赛,自己却无缘在对阵巴西队的历史性战役中上场;AC米兰队的“核弹头”舍甫琴科如何带领乌克兰队闯入八强,却在如再生父母般的意大利防反足球面前终结奇迹;孤单英雄德罗巴如何在英超切尔西的俱乐部比赛中有如神助,却不能帮助科特迪瓦国家队在世界杯上扮演黑马……
评选最佳阵容,原本还不应忘了荷兰的范佩西、阿根廷的里克尔梅……即便把德国世界杯全明星阵容的角逐资格局限在晋级16强的球队球员之内,这个备选名单仍然很长。
这个全明星阵容中没有亚洲、非洲、中美洲的球员,占压倒性优势的是西欧球队的球星。拿着名单按图索骥,人们难免以为德国世界杯是欧锦赛的2006年版特别增刊,区别只在于前者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和消费掉更多的啤酒,两名南美球员的出现则颇有聊胜于无的意味。
那么,且让我们来看看这份23人名单究竟有何人上榜。
门将:布冯坚不可摧
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出取舍的位置。在当今世界足坛,能拿出手的铁门原本就不多,尤文图斯的布冯是一个,切尔西“掌门”切赫(未入选)是一个,二者间的区别在于,一个闲庭信步于混凝土式防守的意大利铁腿身后,另一个则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为场上最忙碌的人。
在捷克队小组赛出局的十分悲伤背后,切赫的离去更多了九分的悲壮。3战1胜2负失4球,当然不是2005年国际足联最佳门将所应有的表现。然而,在4个失球之外,他独力挡住了至少40次猛攻。这不是24岁的切赫的悲哀,这是青黄不接又战术失当的捷克足球的悲哀。
而布冯所在的意大利队虽磕磕绊绊却一路打进决赛,6场比赛过后仅被破门一次,且还是扎卡尔多的一记乌龙。稳定、神勇,453分钟球门不失,打破布冯防线越来越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决赛所留给他的任务,除了等待队友破对方大门,便只剩打破纪录和成为门神。
和布冯相比,德国人莱曼和葡萄牙人里卡多上榜凭借的是“一个人的战斗”。前者扑出阿根廷队两粒点球,四分之一决赛送“潘帕斯雄鹰”回家;后者更主宰了球队的命运,历史性地否决英格兰队3粒点球,助葡萄牙队晋级四强。
后卫:唯一新人拉姆
论起防守,意大利队卡纳瓦罗和赞布罗塔入选“全明星”令人信服。前者用经验弥补了年龄和体力的缺陷,一边不给对方前锋任何机会,一边还在进攻时积极利用定位球抢点;后者移至右路发挥更佳,在半决赛一役中看死了德国队喜欢助攻的小将拉姆。
年轻的拉姆曾被认为是最佳新秀的有力竞争者,虽然未能入选10人名单,但他为本届世界杯揭开进球大幕的那一脚妙射,线路优美、角度刁钻,被公认为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品,而他在左路的进攻甚至让人不得不模糊左边卫与左边锋的概念区分。
尤文图斯中卫图拉姆则经验老到,卡位精准得如瑞士手表,在半决赛对阵葡萄牙队的战斗中,他总能出现在适当时间、适当位置,屡将菲戈极具威胁的传中化解,为法国队晋级决赛立下汗马功劳。依据同样的理由,国际足联技术研究小组选他为当场最佳。
同时入选的还有英格兰队“铁人”特里、阿根廷老将阿亚拉和葡萄牙人卡瓦略。
中场:齐祖梦幻复活
世界足坛诞生了太多实力派中场,于是这便成了最难判断优劣的位置。虽然罗纳尔迪尼奥的自动弃权为最佳阵容“节约”了一个名额,但齐达内的复活、皮尔洛的智慧、维埃拉的老当益壮、加图索的凶悍和马尼切的灵光闪耀,都让中场人选充沛富足。
目睹了淘汰赛齐达内的三度“伟大”,没人能否认齐祖仍是法国队的统帅;观赏了皮尔洛在意大利后腰上的灵活调动,任何人都乐意承认他是“防反鼻祖”队内的大脑;而维埃拉,无论是在阿森纳还是尤文图斯以至在法国队,都似中场的一道铁闸,他的存在让队友可以放心进攻,同时他的威慑力也让对方进攻队员胆怯。
至于时常在场上“看不见”的巴拉克(德国)、泽·罗伯托(巴西)和菲戈(葡萄牙),他们上榜的理由大概有至少半数是不计分的,是讨巧的位置,抑或过去的好名声?
前锋:克洛泽当仁不让
入选全明星阵容的5名前锋中,也许只有金靴奖的大热门克洛泽对这项荣誉受之无愧。和4年前那个只会头球的小子相比,如今的克洛泽全面且具杀伤力,他和波多尔斯基组成的德国锋线是本届杯赛上效率最高的一对尖刀,早被对手视为防守的梦魇。
英超的前射门王亨利也不再是过去那个冲动少年,他的大局观不但让整个法国队的进攻活泛起来,更在半决赛上半时迫使葡萄牙后卫卡瓦略犯规,为法国队赢得宝贵的点球机会。
至于“罗马王子”托蒂,作为殿后的前锋或突前的中场都比他硬充尖刀更为游刃有余,再加上皮尔洛在其后接应调度,意大利大可甩掉“豆腐腰”的恶名。
这“全明星”5前锋中,最不副盛名的当属阿根廷的克雷斯波和意大利的托尼,前者踢到下半场便气喘吁吁,后者则只在当“工兵”时堪称合格。
新华社记者 张寒 蔡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