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浙江经济一样,文化产业的原创力同样来自民间。在义乌,这个被商业气氛浸润的浙中县城,一件件小小的文化商品,在民间创意中生成、集群,并正在被义乌商人有意识地经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废物利用产生的商机
1982年的春天,义乌下骆宅村村民孙家云、孙岳正等人外出打工时,在一些印刷厂的过期年画中发现了商机。他们低价将其买回,经过加工再拿到集市上试销,没想到一下子就卖光了。于是他们分头寻找,迅速加工,开始走上了批量生产之路,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200多户有80%的农户经营画片,成了远近闻名的年画专业村。
市场的力量让这些无意识踏入文化产业的村民,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创新。1988年,义乌年画经营户在全国开创了四开塑膜年画发行的先河,并迅速占领了广大农村市场。由此,当初源自一次“废物利用”的小画片经营,现在“蔓延”成为在浙江乃至全国颇有名气的义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形成规模走向国际
截至目前,义乌已形成文化生产经营企业7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形成了以文化礼卡、印刷制品、文化用品、书画艺术、年画挂历、印刷器材及新兴现代办公用品为主体的综合性产业群,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其中60%的产品出口世界各地。
义乌的文化产业除了规模化生产,正在向产品的深度开发进军。义乌宾王扑克名列中国扑克行业三甲,公司推出的广告扑克已经吸引了青岛啤酒、伊利牛奶等1000多家名牌企业前来订货,创造了3倍于生产普通扑克的利润。如今,义乌几乎所有的文化商品经营户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精心培育着自己的品牌。
义乌还充分利用小商品市场这一平台和国际流通优势,积极培育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与出口。据统计,从2002年开始,平均每年义乌文化产品出口额已占义乌市出口总额的1/3左右。义乌已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远销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品每年出口额达60多亿元。
政府也花了不少力气
文化产业的创新来自义乌人的民间首创,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则离不开义乌市政府部门的务实倡导。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搭建文化用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平台,是义乌文化用品产业“蛋糕”越做越大的秘诀之一。
为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义乌市努力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从2005年10月开始,在国际商贸城专门设立了文体用品交易区,共设商位4587个,为文化体育用品业的集中经营和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006年3月,义乌又在农贸城国际花市设立义乌古玩书画城,共有50多家古玩经营户和20多家书画经营者进场经营,为义乌古玩和书画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4月7日文博会开幕之际,义乌又在原家俱市场设立义乌出版物中心,共有经营面积约2万平方米,分4个场馆,这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发展文化产业,义乌市专门开发了占地380亩的文化用品生产基地,为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做强做大奠定了基础。义乌市还设法延伸壮大文化产品的产业链,随之又带动了纸张、油墨、印刷器材配件的生产和销售,去年义乌彩印包装业的年产值已达到50亿元。
从2004年开始至2005年,义乌市依托强大的小商品市场优势和文化产业支持,举办了两届文体用品博览会。为提升文博会档次,带动产业发展,从今年开始,文体用品博览会升格为中国义乌(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展会设立了文化体育用品、出版物制品、影视传媒、演艺产品、创意设计、旅游文化等六大类展区,三天展会成交额13.6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达7.3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70%。义乌文博会已经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盛会。 本报记者 吴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