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新星点灯照亮文化前程
· 改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7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星点灯照亮文化前程
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28个故事
  本报讯 2005年,当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39亿元,占全省GDP的3.3%;当全省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95.8%和87.4%;当浙江的民营剧团增至485家,年演出收入达3.88亿元;当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影视动漫制作机构,从2001年的41家发展到2005年的230家……这一切表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浙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原有的状态正在被打破,体制改革的效应开始全面释放。有专家说,2006年,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年”,将极大释放文化生产力。这场文化创新,事关与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相应的文化制造。

  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在杭州地区最偏远的小镇威坪,一个小女孩说她拥有五个版本的《白雪公主》,最喜欢的动画片是《多啦A梦》。面对无数这样的例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提出了“文化赤字”的说法: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是严重的“入超”。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旧有文化体制束缚了艺术生产者手脚,阻碍了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致使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相应的输出制度严重缺乏。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先进文化需要大力发展。

  2003年6月,浙江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一场文化机制的变革开始启动。一部分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转企改制;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欲望,出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这些政策还原到一个个实体是这样的:浙江新华发行集团现有5000多名职工,包括原有2807名事业身份的,已全部按新的劳动关系上岗;省级试点单位省博物馆2004年元旦起,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率先向社会公众常年免费开放,每年参观人数达100多万人次,超过以往的5倍多;8家与文化相关的大型国有产业集团挂牌成立,涉及影视、出版、传媒等文化领域;全省有84个市县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后共取缔非法经营户2455家,收缴非法物品354.8万件……

  从今年开始,微观改革将从112个省级试点单位推广到全省所有文化单位,宏观改革要从单项突破推进到综合完善,改革范围要从重点领域推进到整个宣传文化系统,改革目标要从存量改革推进到用新的体制机制发展增量。文化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升级,事关浙江软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文化产业迎来黄金时期

  经济学界有这样一个普遍的共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文化消费需求将会急剧膨胀。2005年浙江人均GDP达到27552元,约折合3360美元,正处在这样急剧膨胀的阶段,文化产业在未来将迎来自己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浙江试点过程中,体制内的存量改革也是难点之一。经过几年时间,浙江动画、游戏、数字电视、文化会展等新兴产业增长十分可观。今年4月7日至9日举办的首届义乌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三天的成交额达13.6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为7.6亿。这是体制之外的“希望的田野”。“文化体制改革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内容产业在哪儿?文化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了,内容产业这台发动机也得同步。    

  长三角都市圈不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长三角是一个活力澎湃的‘文化核心圈’,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心、文化资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内容的创造中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以城市文化空间的主体戏剧文化产业为例,上海和长三角都市圈的戏剧文化产业应该形成辐射和互动之势,丰富内容产业这一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国际文化研究所所长胡志毅教授提出了体制内存量盘活的一种构想。

  有浙江特色的文化产业

  胡志毅曾随浙江文化建设考察团调研过杭州、宁波、义乌等地,他说,印象最深的是,文化体制改革中民营经济的亮点其他省并不具备。就像当年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非公有制经济介入是底层萌生的欲望和创造,只等着管理部门的认可。

  迄今为止,关于改革的理论和经验成果,主要来自于经济体制改革,这也使得文化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在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浙江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政策也将进一步放开,在市场准入方面他们获得了和外资一样的机会。在浙江,只要入世协议中允许对外资开放的行业,民营资本同样可以进入。它包括演艺业、娱乐业、发行业、印刷业、影视制作业等。                     本报记者 王玲瑛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