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50个孩子半小时“抢”光
· 网上充溢浓浓爱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7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50个孩子半小时“抢”光
■数百读者要求结对资助贫困生,本报员工难走“后门” ■“钱江晚报贵州助学朝阳计划”启动,更多贵州贫困学子资料正在组织
  ■本报通讯员 凌惠娟 潘虹 本报记者 王琼 王刚

  在昏暗、破败的教室里,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如一颗颗明亮的星星,期待着精彩的未来。但是贫穷却把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压得喘不过气来,明亮的眼睛常常被无奈的泪水迷蒙。

  昨天,本报报道的3个贵州山区的孩子求学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本报刊登的50名贫困学子的资料,一时间成了网上的“抢手货”,来自浙江读者的浓浓爱心,通过网络和电话线,带给了贵州的贫困学子们。许多读者都说:“资助50个贫困孩子太少了,希望能再提供更多的贫困学子的资料,用我们力量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帮助。”

  为了帮助更多的贵州贫困学子,本报与贵州省扶贫办携手,推出“钱江晚报贵州助学朝阳计划”,定期为浙江读者提供需要资助的贵州贫困学生资料。除了欢迎个人资助外,我们同时希望企业能献出爱心,资助更多的贫困生。希望能集我们大家的力量,一起帮助贵州山区挣扎在贫困线上却立志求学的孩子们。

  数百名读者要结对

  从昨天早上7时起,本报编辑部的热线电话就响个不停,电子信箱里也塞满了要求资助的信件。在半个小时之内,50个名额就被“抢购一空”。到昨晚,本报接线员接到了数百个来自全省各地的电话,直到夜深,热线电话仍不时响起……

  浙江中医药大学05级学生汪哲在电子邮件中说:“我们班在这学期回收废旧报纸获得197.3元,今天看到贵报上刊登的关于贫困学生资助的报道,我们所有同学决定用这些钱资助一个贵州的贫困学生。虽然钱不多,但是我们会继续卖废品,一直资助他们的……”另一位读者在邮件中说:“看了贵州孩子的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一定要尽自己一分力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我希望能同时资助4个孩子,可以吗?”

  “叔叔,我要捐助毛小妹!她和我都是上一年级。”杭州求是小学读一年级的边娴靖同学一早好不容易打进电话,头一句话就这样急巴巴地说。边娴靖的妈妈接过电话说:“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善心和爱心,印度洋海啸时,娴靖就捐了15元零花钱。社区里有人生白血病,她也拉着我去捐款。今天在报纸上看到了贵州贫困学子的事情后,她告诉我,她真不知道这些和她一样大的孩子生活这么苦,还这么爱学习,她要帮助她们。”

  在温州开企业的宁波人李先生表示,此次本报组织的50个名额实在太少,他愿意发动一些平时和他有联系的老板们,组成一个爱心联盟,给更多的贵州贫困学子们带去帮助。

  本报记者走不进“后门”

  其实,在前天晚上报纸大样出来后,本报许多上夜班的编辑记者就来“走后门”,要求先认领几个贫困孩子。基于名额有限,为了让众多读者有公平的献爱心的机会,编辑部还是婉拒了众多同事,如果有孩子未被资助,再由本报记者和编辑“内部消化”。昨天上午,这些没有走进后门的记者编辑们前来打听消息,一听已有上百个读者打来电话,只好怅然而退。

  昨天凌晨4时,报纸开印后,本报一位记者第一个用电子邮件来报名:“报纸已经印出来了,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报名要求资助贵州孩子,不算走后门吧。”

  本报启动“朝阳计划”

  浙江读者爱心高涨,50个贫困生名额实在是“僧多粥少”,在读者们的要求下,本报记者昨天联系贵州省扶贫办,决定和他们一起启动“钱江晚报贵州助学朝阳计划”,帮助更多的贵州贫困生。贵州扶贫办社会扶贫处杨国珍处长说:“浙江人的热情和爱心令我们感动,我代表所有的贵州贫困学子,向浙江的资助者们表示感谢。”

  贵州省扶贫办称,贵州有很多国家级贫困县区,那里的很多孩子读书都有困难,一些孩子就是因为付不起一学期几十元的学杂费不得不很早就辍学,和他们的父辈一样,一生在大山里种田为生,实在令人痛惜。如果有了资助,这些孩子就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昨天,我们和贵州较贫困的雷山县、剑河县、独山县、从山县和铜仁地区扶贫办取得联系,请他们提供更多的贫困学子的资料。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