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暑假民工孩子进城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暑假民工孩子进城来
■本报记者 盛伟 通讯员 金宗炳
  暑期已至,除了高校学生回家热潮之外,还有一股潮流在打工人群较为密集的地方涌动,那就是:空巢村的留守孩子前往父母打工所在的城市。他们在那里与久别的父母重逢。共叙亲情温暖。

  这是一段带着酸痛的幸福时光。他们的父母,走出了农村,到城市里打拼赚钱,却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的现实。这些留守的孩子,进城看父母之前怀着怎样的心情?城市的繁华与喧闹,他们习惯吗?记者日前深入到我省民工比较集中的义乌、温岭、路桥等地,零距离探询了他们的生活。

  目击:民工专列

  留守儿童涌进城市

  7月3日上午9点30分,没有空调的2188次普快车准点从南昌出发。因为这趟车的票价低于其他列车一半以下,所以成了民工兄弟的最爱,因此有人形象地称此趟列车为“民工专列”。

  尽管是始发列车,但车内已经是满满当当,因为无座位而站着的人大声地聊着,而座位上大都坐着的是满脸稚气的学童。37度的高温折磨车里人,窗外的热风丝毫让人感受不到凉爽,他们不断地喝着矿泉水,有人甚至把头伸出窗外,试图让自己更凉爽一点。

  一个满面皱纹,满头华发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拿着一把蒲扇,大幅度地为座位上的4个10岁般光景的小孩扇着风,小孩子们倒是对热没有特别的感觉,唧唧喳喳地议论着窗外的高楼大厦以及田野里不时出现的耕牛。

  老汉名叫张大权,年逾花甲,江西瑞昌人,座位上堆坐在一起的4个小孩是他的4个孙子。“我的4个儿子都在义乌打工,4个孙子都跟着我,他们平时给我寄钱,我就负责帮他们带孩子,暑假到了,孩子们想见爸爸妈妈了,我就带他们去,儿子们说,今年下半年可能会让孩子们在义乌上学,如果能成,孩子就不会回江西了,如果不成,我还得替他们照顾孩子,孩子还是跟着父母在一起好,这几个孩子都被我宠坏了。”老人指着几个相互打闹的孙子说。

  而在义务打工的江西鹰潭妇女许凤英则是专门接儿子去义乌过暑假的。“我们夫妇都在义乌做工,我做梦都想见儿子,儿子放假了,我向老板请假接儿子过来,我想让儿子在我身边读书。”许凤英说。记者看到,儿子偎依在母亲身边,嘴角一直挂着笑意。

  因为是慢车,列车几乎是逢站必停,每一站都会有数个带着孩子上车的人,而下车的旅客几乎没有。孩子几乎占了车厢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民工专列几乎成了“娃娃专车”。车厢里不时会传来孩子的哭声,不时夹杂着大人的责骂。

  据了解,义乌本地人口只有68万,而外来人口高达100万。列车上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天,大人带小孩去父母亲那里过暑假的多了起来,仅他们这趟列车每天就要运送数百名小孩。他估计,整个暑假期间,全省将有数万名留守小孩像候鸟一样飞进城市。

  调查:民工出租屋

  留守孩子进城仍留守

  7月8日,温岭经济重镇泽国温度高达36度,户外的空调挂机呼啦啦地不停旋转。在一栋临街的高楼的后面,是一排破旧的两层楼房,楼房四周流溢着恶臭的生活污水,人走过时,一群群绿头苍蝇受惊乱飞,这里集中居住着近百户外来民工家庭,每户家庭都蜗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走过漫过污水的楼梯,就到了14岁的重庆女孩罗丹和他父母的出租房。

  见到罗丹时,衣着简单但十分秀气的罗丹正在走廊上洗衣服,一件牛仔裤在她手里不断地揉搓。“我是重庆南川人,现在读初二,放暑假后,爸爸妈妈打电话让我跟他们一起过,几天前,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到金华,后来转车到了泽国。”

  罗丹的父母都在同一家皮鞋厂工作,每天都要工作10小时。所以,即便是罗丹到了父母身边,一家人也很少能够团聚。因为空闲时间多,罗丹干活的速度刻意减慢了。“以前在重庆跟爷爷在一起生活,我也做饭洗衣,因为要上学,我做得很快,刚来浙江的第一天,我也很快做完了事情,但做完事情后,我就无事可干了,一天到晚闷在小屋子里实在难受,我现在洗一家人的衣服要耗去3个小时。”

  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是罗丹最快乐的时候。“我会讲一些老家的故事给他们听,我们都很高兴,但这种时候很少,爸爸妈妈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班,我最希望他们能抽出空来陪陪我。”

  罗丹其实不愿意在浙江上学。“从感情上来说,我愿意跟父母在一起,但我还是喜欢重庆,在那里我住着宽敞的房子,不必和爸爸妈妈一起挤在小屋里,我喜欢家乡清新的空气,更主要的是在老家我有很多玩伴陪我一起耍,在这里,我觉得我很寂寞。”和我们聊过之后,罗丹又开始慢慢搓洗着衣服。

  11岁的的小男孩杨江林同样也租住在这个破旧的民工楼里。小江林来自重庆云阳,相对于14岁的罗丹,小江林显得更加寂寞:“爸爸妈妈要上班,成天把我关在家里,要我做暑假作业,温习功课,真没意思,我想回家,和我的小朋友抓泥鳅。”小江林满头是汗,愤愤地抓起了课本。“看也看不进去,但我不敢跟爸爸妈妈说,我怕他们揍我。”

  小江林的一位邻居大姐告诉我:“小江林经常呆在家里看电视,要么就拿本书呆呆地看,确实有些可怜。不过像这样的情况很多,我们老乡中很多人把小孩带过来过暑假。”

  思考:教育安全隐忧

  泽国第三小学找答案

  根据资料统计,我国随父母进城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已达到640多万,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有2200多万。他们分布在重庆,四川,江西,安徽,湖南,海南,广东等所有省份,这个数字每年还在继续增加。

  暑假里,一听到儿童发生意外伤亡,我们的第一意识:这是一个外来民工的孩子;我们采访青少年犯罪案件,那个伤心的父母,大多数时候也是外来民工;如果留守的孩子能在父母身边,又能享受同等教育同等关怀,那又会怎样?记者在温岭市泽国镇第三小学找到了答案。

  这所小学广泛面对民工子女招生,民工的孩子与本地居民的孩子混合编班,在同等教育下,外来民工的孩子显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该校的一名在市里获得数学第一名的学生来自四川,该校的惟一的一名市级三好生同样来自四川。该校的副校长陈杰告诉记者,寒门出生的孩子自立、刻苦、上进,这是一般家庭孩子无法企及的。

  为什么泽国第三小学的民工子女能够像本地孩子一样出色呢?答案很简单:他们在学校接受了同等教育。为什么民工的孩子在暑期频频出事呢?答案也很简单:他们没有和城里孩子一样过暑假。因为家境的贫寒,因为父母的过度劳碌,他们不得不面对低矮的出租房,自制力差的小孩不自觉地成为了“野孩子”。

  假如我们也能给民工的孩子一个暑期夏令营,假如那些老板能给民工们几天假,让他们多陪陪孩子,假如……一切都会不一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