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王晶菁 本报记者 葛晓娟
38岁的老姜刚来杭州的时候还是小姜。
昨天,老姜把老婆的户口迁到了杭州,而且还到马上就要装修的新房看了看。
15年前,为了生存,还是毛头小伙的姜旭日和所有刚进城的民工一样,拎着一个小包从小山村来到了杭州。打拼15年,老姜从农民工变成了律师,接来了女儿和老婆,并且在杭州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房子有了,就成为真正的杭州人了,因此昨天于老姜,一定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下午5点,太阳没有正午时那么厉害了,老姜带着我们往他的新房走。房子是经济适用房,在城北,小区规划不错,有人工河,有绿地。老姜很满意,这个房子对他来说,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温暖。因为钥匙要过两天才能拿到,老姜只能带我们到单元楼下看了看。尽管如此,说着已经习惯城市生活的老婆女儿,说着新房子的面积和格局,老姜脸上的欢喜还是一点点漾开了。
老姜老家在千岛湖汾口一个山村,那个地方被人称为“牛角尖”,初中毕业后,老姜在职高学了农业。都说他这辈子和农村分不开了,老姜也曾在年轻时有过田园牧歌式的梦想,不过为了生存,他还是走了出来。1991年,23岁的他怀揣着理想只身进了城。接下来的日子,用老姜的话说是“每天都一样穷”,一有钱就买书,他的身上常常分文不剩。
2001年,已经拿到大专文凭的老姜参加了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并在第二年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在这之前,他在杭州做了13年的农民工。这些年里,他什么都做过,临时工、合同工,搞过销售,也搞过行政,还考出驾照和出租车服务资格证,想过当的哥……但最终他成了律师。
老姜笑着说起当初去房改办申请经济适用房的时候。房改办的工作人员看了看他的资料,很奇怪:你是律师,高收入阶层,怎么也来这里。“当时我说我是杭州城里最穷的律师。”老姜说,他能理解工作人员的疑惑,毕竟像他这样农民工出身的律师,见到过的人不多。
老姜的女儿现在杭州读小学五年级,小女孩从来没把自己当成外地人,在她眼里,千岛湖是“爷爷奶奶的家”。
看着身后的新房,作为新杭州人的老姜现在心里挺踏实。老婆户口也到杭州了,老姜开始盘算着怎么装修。说起在杭州的经历,他说了两句话与新杭州人们共勉:一句是“知识这个东西,是没有边的。”另外一句是“在最最落魄的时候,都要坚定方向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