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徐无双 徐王灵 王晶菁
徐晓菁 张晓霞
■本报记者 葛晓娟
昨天本报《听,远离父母的孩子在呼唤》报道了几个留守儿童的心声。报道见报后,我们又走近了他们的父母,再次做了一回倾听者。他们谈起远在老家孩子时眉眼间流露出了深深的爱。这种爱,并不因远离而有一丝一毫的淡漠。
无奈、酸楚、歉疚、心疼、思念……一时之间真想不到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父母复杂的感受。他们最想通过我们转告孩子们,长大了别恨爸爸妈妈。
希望下面的文字,能在这些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地点:屏风街农贸市场
人物:老蒋夫妇
老蒋夫妇是卖蛋的,老家在金华浦江,女儿9岁,在老家读小学二年级,归外公外婆带,儿子10个月,因为哺乳需要带在身边。
和他们聊的时候正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对于留守儿童,老蒋他们说懂,自己女儿就是。谈起女儿,老蒋的妻子很快红了眼圈。刚来杭州那些年,可想女儿了,想着想着,眼泪把枕头都打湿了,现在习惯多了。前段时间老蒋女儿得了腮腺炎。他们打了两个电话,女儿都没接到:“她就以为我们把她忘了,主动打了电话来,口气充满委屈,说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因为远离,老蒋夫妇经常想办法从其他方面弥补女儿,比如买很多很多的漂亮衣服,一有机会就带她到杭州来,可是随着女儿慢慢长大,这些都没有原来那么有用了。
还有随之而来更为头痛的教育问题。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更不好管了。“外公外婆管她,她不听,我们说她,她也不听。”老蒋夫妇只好盼望着多赚点钱。钱多一点,接女儿到自己身边的希望就大一点。
地点:凤起路
人物:送货员老黄
我们是在体育场路上遇见老黄的。他每天骑着小三轮给各市场的店主顾客送货维持生计。
“把孩子放在家里也是没办法,要赚钱养家啊!”老黄的孩子同样放在江山老家。
老黄的女儿今年16岁了,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外出务工。虽然常年不在一起,但老黄和女儿的感情却很好。“很想她,想给她更好的生活。”老黄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低下了头,原本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的眼睛一直看着地上。对于女儿,他很愧疚,尤其是看到别人的孩子被父母宠着惯着的时候,自己的女儿却很少享受过这样的日子。“幸好,我女儿很懂事,也很心疼我们!”老黄说这话时,很骄傲。
地点:环北小商品市场
人物:巫梅仙夫妇
巫梅仙夫妇来杭已经五六年了,一直在环北小商品市场卖冷饮。“我小孩已经6岁啦!”巫梅仙的孩子叫王鑫,一直在衢州老家,只有暑假才过来玩几天。
“小孩说,他以后要疼外公、外婆,不疼爸爸、妈妈。”巫梅仙虽然一直跟我们说,不介意小鑫说的话,可是,她的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小孩子不懂事嘛!做父母的不在孩子身边,小孩自然不会和你很亲的,不过,长大后她会懂父母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