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大学里教的东西越来越实用化,越来越面向市场,但大学生毕业后还是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挑战?这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次广东9位高考状元中七位放弃北大清华而上了香港的大学,再次让内地的名校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不可否认,香港的大学到大陆“掐尖”,高额的奖学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从人家的考试内容看,我们不能不说:香港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率高,比较能够适应职场和社会的挑战,并不完全是外部经济环境的原因。人家的教育哲学,确实高出了内地的大学。
今年内地高考的作文题,大家还记忆犹新。比如什么“握住你的手”等等,看了后不知所云,似乎我们的大学在期待一群无病呻吟的学生。考题体现了教育的目标。没有目标的考题反映着没有目标的教育。以这种题目招生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毫不奇怪了。再看看香港的大学的面试题目,你马上就会感受到人家期待着什么样的学生,将向哪个方向引导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一清二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自然会有优势。
这些面试题目的优点,是把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联系起来:强调社会责任,但又把这种责任落实到考生个人的理想和事业选择上,毫无说教味道。比如,“老人越来越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办法?”我读了这个题目,不禁为之鼓掌。大家知道,现在的考生,大部分是在所谓“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出身的,即四位祖父母,加上父母两人,宠这一根独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自然容易自我中心,过多地考虑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然而,也正是这代人,长大后要比父母这代承担更多的对别人的责任。原因就是人口老化:二三十年后每个成年劳动力都必须养活更多的退休人员。这不仅是人口学上的问题,也是教育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为独生子女未来承担更多的责任作好了准备了吗?这些从小习惯于接受别人的过多照顾的人,意识到自己长大后要对别人尽更大的义务吗?这样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面对社会的现实,也面对自己的未来。否则,当独生子女长大后需要承担超出自己想象的责任时,就无法克服突然的心理落差。而在内地的大学教育,很少能这么具体地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应该肩负什么样的责任。
再看另外几道题,也同样非常有针对性。比如,“如果给你300亿,你如何改进中国状况?”“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建了微软。你认为中途退学对个人成功好不好?”显而易见,这次香港的大学是到内地来“掐尖”。他们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批精英考生。这部分人以后最可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或者有超常的才能。所以他们特别出了这样一些“领袖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一旦到了领袖的位置将如何作为。
我十几年前也曾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大众传媒系的硕士课程,只是因为当时的有关规定无法成行。不过对当时的英文考试作文题还记忆犹新:怎么运用传媒来劝阻公众吸烟?
回答这样的问题,你一定要有些社会经验不可。
我们内地的高考,从来不让学生面临这样的问题。许多人还振振有辞:那么小的孩子,精力全集中在功课上,接触社会很少,不应该用他们力所不及的问题来难为他们,也不该给对某些社会问题了解得多的学生以太大的优势。结果作文题总是四平八稳,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高考正应该通过出题给考生传达清晰的信息:你不关心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书读得再好也没有用!大学的精神,就是经世致用,鼓励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没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大学即使实际到开饭店管理这类专业的地步,培养出来的人到了社会上也照样是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