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8版:每日新闻·文娱
3  4  
PDF 版
· 解读高校之争的弦外音
· 浙大读了一年 港大正就读
· 大学教育 要经世致用
· 北大?港大? 只选自己合适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解读高校之争的弦外音
  本报讯 从广东烧到北京的香港高校与北大、清华等名校之争,这几天越演越烈。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浙江考生今年对香港高校的热情却未有明显变化。自主招生外,香港高校在浙江招生的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原定计划招生人数分别为5人和8人。目前600分以上报考人数分别为5人、4人;587分以上报考香港城市大学的为7人。招生和报名情况与往年差别不大。按省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员的说法是“香港高校的录取线较为平稳、理性,并未出现考生火热报考的现象。由于港校招生人数不多,也没有给国内重点院校的招生带来影响”。

  从现实情况看,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对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影响,还不足以强势到使其沦落为二流大学的窘境。但尖子生们的选择,也逐渐引起内地学界和社会部分人士的担忧,而最终讨论的焦点总会落到“一流师资的缺失,固有校园精神或者说学术氛围的削弱,正让内地高校面临一场危机。”学者和媒体的关注,在提醒某种即将到来或正在到来的事情。

  香港高校“进军”内地,是继出国留学后,为中国学生尤其是尖子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外提供的又一个新选择。港校的优势,如和国外高校的互动、国际交流机会等,作为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行动起来,未必在几年内赶不上香港高校。但大量学者和媒体对“北大清华将被香港大学挤为二流”的话题感兴趣,醉翁之意并不在国际交流,口语授课,就业前景等等比较上,他们在意的是大学迷失的功能和逐渐缺席的人文精神。大学教育要起什么样的作用,是这场争论中高校真正要面对的问题。

  本报记者 王玲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