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互认,在普通学校和名校之间会不会存在障碍?”“学校怎样承认老师的劳动价值?”“为适应这个时代,大学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随之改变?”……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昨日进入第四天,“洋校长”们既是论坛的主角,同时也换位成为考生,他们面对的是中方校长、老师和记者们连珠炮似的提问。
考场: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考生: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校长安东尼奥·诺沃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伊安·洽博、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校长艾伯哈德·贝克、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校长斯图尔特·麦卡钦
考官:中方校长、老师、记者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昨进入第四天,国外名校校长对话中方校长、老师与记者——
大学里的国际交流
问:学生在不同大学中的流动很重要,贵校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参加过对外交流?
安东尼奥·诺沃阿:促进欧盟内部学生和教师流动,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目前有10%~12%的学生参加内部交流,我们希望在未来5年里将这个比例提高到30%。同时我们招收很多外面的学生,增加学生的流动性;我们争取有5%的学生到南美去,这对里斯本大学是很大的变革。
问:据我了解,斯坦福大学从2004年以后在中国北京大学设立了斯坦福校园,引起了耶鲁等大学的注意,请问你们建立了多少海外中心?
约翰·亨尼斯:我们的海外校园已经有十几个了,35%的本科生都有机会到海外校园去,这种做法的核心思想是未来的学生必须具备国际化眼光。创新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创新的产生都基于合作,哪怕是一个公司的内部,都要有良好的合作才能创新。
问:中国每年都有许多留学生前往新西兰求学,你认为中国大学生是否存在质疑能力偏弱的情况?
斯图尔特·麦卡钦:从文化上来讲,中国学生确实很少提问,但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习惯问题。留学生通常会有过渡期,慢慢学会问与答。所以我认为不爱提问并未对中国留学生造成阻碍。
问: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与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否密切相关?如果是,贵校会否考虑多招收某一国的留学生?
伊安·洽博:我校招收留学生的标准与对本国学生的要求是统一的,因为他们会在一起上课,如果入学要求不统一,他们将很难融合。但经过调整期后,绝大多数留学生能适应我校的教学环境。而且留学生通常比本国学生更勤奋,所以他们的成功率可能更高。今年我校就有300多名中国留学生毕业,值得一提的是,我发现中国留学生在我校选择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远远多于理科专业,今天特别建议以后多来些中国理科生。
大学校园更具科研优势
问:有校长认为,大学里开展科学研究的优势在于大学提供了安全而且有保障的环境,“安全而且有保障”具体是指什么?
安东尼奥·诺沃阿:对我来说,在大学内部开展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一条是大学要创造安全有保障的环境,意思是在某种意义上允许失败。我们对失败是接受的,受到保护的,有了这种保护,大学才可以更加创新,可以发挥出更大创造力。这在大学外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很难接受失败。欧洲很多公司现在把研发中心植入大学,我的分析是大学可以为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提供安全有保障的环境让他们更加自由创新。
问:斯坦福大学有很多教授在外办公司,或者做兼职顾问。前任校长很担心教授上班时间考虑公司问题。对这个现象,现在学校有没有举措?
约翰·亨尼斯:我觉得前任校长的看法是对的,确实有潜在的冲突,教授在学校和公司的不同角色,使得他们面临着到底是以教学为主,还是公司为主。我们学校不允许教授在公司有管理职务,他们不可以在大学和公司负责同样的课题,如果那样会发生利益冲突,对其他员工产生影响。但教授永远呆在校园,可能会导致潜力流失,教授必须和公司保持联系。
问:目前多特蒙德所处的卢尔地区正面临产业变革时期,为适应这个时代,大学的教学理念是否会随之改变?
艾伯哈德·贝克:外部的需求必然会对大学内部的课程产生影响,有时甚至会改变招聘教师的标准。因为大学的各个科系会适时分析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是否需要改变教授的构成。大学就是要科研与教学并重,让社会相信更多的技术转化反映的也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教学要以科研能力为基础。
培养人才的秘诀
问:中国学者的智商不比外国人差,中国学者的待遇也不差,但中国学者居世界顶峰的人物很少,至今未有诺奖得主。请问您怎样认识这个差距?
约翰·亨尼斯:首先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我们有很多中国的留学生,不管用什么指标衡量都非常出色,甚至还有留校任教的。我想简单介绍一些美国学者的成功模式,看中国是否也具备。首先,我们非常努力支持最聪明的人,在课题经费申请中一般采用同行审查的方式,一旦同行认为他的想法值得投入经费,我们一定给他们配备足够的条件。另外,我们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度。我作为校长,从来没告诉过教授应该怎样研究,应该做什么,因为教授自己会看机会在哪里,去寻找机会,最后取得成功。
问:什么样的学生才可以被称为高材生?贵校又是以何种方式选拔高材生的?
伊安·洽博:要在学生经过12年的学习生涯后,观察他们在学校中的表现以及考试的排名,这两者对于判断高材生来讲都很重要。当然这样的选拔方式也使我们面临不少抱怨,被认为不太精确,但总体来讲还是可以接受的。其实我们希望找到个性化的选拔方式,但可惜的是一直没有找到。
问:作为德国排名前五的理工科大学,多特蒙德大学是如何培养工程师的?
艾伯哈德·贝克:我校一直在修改课程设置,满足外部需要。同时也会请业界的专业人士进校指导学生,让他们把学校外部的信息带进来。此外,新生一进校门,我们就要求他们能进行团队合作,并学习公众演讲的技能,能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逻辑过程与大众分享,这样必然能塑造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