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人文·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 谁在为《疯狂的石头》疯狂
· 滚石乐队开始欧洲巡演
· 953人报名越剧票友大赛 评委昨给出三条建议
· 《世贸中心》将映  纽约警察和消防员先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上半年国产片冠军,票房过千万
谁在为《疯狂的石头》疯狂
  据新华社报道 一座山城,两块石头(一块普通石头,一块翡翠),三种角色(一个大盗,一拨土贼,一位保卫干部),四面“贼”歌,惊获八方喝彩……在放映了半个多月后,电影《疯狂的石头》(以下简称《石头》)以疯狂的态势席卷中国影视圈,乃至中国一些百姓的生活场。

  在夏日的燥热里,一部国产电影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跳起了疯狂的舞蹈,甚至很疯狂、很娱乐地制造出了一群“石狮”(《石头》影迷、FANS的新称)。谁在为《石头》疯狂?他们为什么疯狂?

  1000万元:票房的疯狂

  16日下午,在成都签名销售同名电影DVD时,《石头》的制片方宣布,影片票房已经达到1000万元,成为国产片上半年的票房冠军。

  好一个1000万元!想想这个成绩还是在世界杯决赛期间开始上映的,而且仅仅上映两周多点,再想想这仅仅是一部300万元港币的小成本电影,又或想想上半年国产电影票房的惨淡,你只能在这1000万元上加一个响亮的注解:疯狂!

  记者的一位朋友在看完《石头》后,目光炯炯地说:“好片子,好看!过瘾!”一如他当初听完郭德纲相声后的红光满面。记者16日在北京的新世纪、星美、首都等几家大型电影院看到,《石头》的放映依旧热度不减,以白领为主的观众依旧蜂拥而来,并在观影时确实如许多媒体渲染的那样随着电影情节而“哄堂大笑”。

  他们在笑什么呢?《石头》里充斥的用方言演绎的黑色幽默:三个土贼假扮搬家公司,光天化日之下大模大样地偷走所有的东西;一个贼以为庙门口的民工们要偷翡翠,就买烟买酒“贿赂”他们,民工们却小声地说“城管吧?”“便衣,文明执法”;大盗以《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的架势悬梁而下准备盗窃翡翠,哪知买的绳子缺斤短两不够长,只好悬在半空嘴里痛骂“奸商”……

  万人喝彩:影评的疯狂

  与观众热捧《石头》的疯狂势头相比,围绕着《石头》的各种各样的影评更是陷入了白热化。

  记者17日在一个知名的搜索网站上以“《疯狂的石头》”作为关键词搜索了一下有关网页,结果竟然高达110万个!其中一片喝彩的影评占了很大的比例,万人齐声喝彩,不可谓不疯狂!在这些影评中,一些极端的褒扬词语被集中使用,比如“前所未有”“最成功”“真正的现实主义”“理想范本”等。

  这些影评最典型的案例,当属日前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的一个关于《石头》的专门学术研讨会。据媒体报道,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在会上争抢发言机会,“交口称赞”。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位教授认为, “我们身边有许多伪现实主义电影,《疯狂的石头》出现了久违的真实,影片中的笑料以及演员的表演,都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这个故事很类型化,我们却可以浑然不觉地笑一个半小时,这就是最成功的。”

  热疯狂之后的冷思考

  但是,抛开一切的人云亦云,剔除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国产电影的逆反心态,更清理掉一些有目的的炒作以及跟风式的起哄,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从对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推动力上看,《石头》真该如此疯狂么?

  《石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内容并没有如何离奇,明显有小报社会新闻大杂烩的痕迹,据记者亲身体验,《石头》本身存在两大“死穴”:摹仿加恶搞。

  首先,《石头》有明显摹仿英国新锐导演盖·里奇的《偷拐抢骗》的印记,而其多线叙事的表现手法又是和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相似。纵然《石头》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中下层民众的故事,但从电影艺术上却创意不多。

  此外就是恶搞,也就是引发观众哄堂大笑的那些“无厘头”,虽然导演很用心地将恶搞搞得很自然、很顺畅,但在大笑之后还是让人感到一种浅薄。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影评人黄式宪说:“小电影足以折射大市场。宁浩(《石头》的导演)拍摄这部影片,从最开始拿出剧本选内容,到刘德华投资,再到制片方在拍摄过程中的要求,很像一种限定框架的命题作文。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更像一部闹剧而非喜剧,只是迎合了时下比较浮躁的市场而已。中国电影没有艺术片一定要死亡的。宁浩还太年轻,拍商业片还是太早,应该再经历一些拍文艺片的磨炼。”

  不过,《石头》的疯狂毕竟还是给我们传递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现实”信息。有评论者指出,如果把《石头》和同样疯狂过一下的电视剧《武林外传》、网络恶搞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放在一起,很容易发现一些共同点:创作者的心态很放松,娱人娱己;内容富有平民气息;对流行事物很敏感,信手拈来加以调侃和戏谑;对一些社会现象有着含蓄的讽刺。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电影确实需要一些疯狂来涤荡一些陈腐,从而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