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人文·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 “文学中年”从生意圈回归写作圈
· 周笔畅:与周董合作真让人兴奋
· 《天下》要做明朝版《无间道》
· 《第601个电话》未映即遭批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7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或追寻生存意义 或挑战休闲难度
“文学中年”从生意圈回归写作圈
  本报讯 巴尔扎克在生意场上屡战屡败,但他却在每一次经商失败的间隙从事写作,成了名贯千秋的大文豪。近年来,效仿巴尔扎克的老板越来越多,成为中国文学界的趣观——他们或是将生意抛给家人,埋头苦写,将年轻时的文学理想打磨得锃亮,作品一篇篇问世;或是经商之余,舞文弄墨,将文学作为回归自我、记录生活的一种“挑战难度”的休闲方式。

  追寻生存的意义,成为回归写作的理由。杭州作家赵言正在不用空调的书房中挥汗如雨地写一部长篇《生存之门》。这几年,他写了50万字的中短篇小说,发表在《江南》、《西湖》、《钟山》、《当代小说》等刊物上,最近被收录在其新书《梅树上的青鸟》中。1988年,已是浙江省崭露头角的诗人的赵言“下海”了。十年的商人身份令他拥有了几个公司和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年轻时的理想又在前方召唤他。在余杭深山中隐居了3个月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生意全权委托给妻子操持,自己重新回归文学道路。“我仿佛突然长大了,十年对金钱的追求令我迷失,人的生存究竟有何意义,我想跑过去看看,而文学是一条通道。” 类似的经历也发生在杭州作家杜法身上,但他一直未远离写作:“写作是内心的需要,并不存在我富了,所以,我有条件写作了这回事。”

  浙江大学一位从事经营的工作人员赵博新近写了一篇名为《炮子》的小说,描写的是东北江湖混子的跌打滚爬,已经被《小说月报》原创版看中,某影视公司也表示愿意将其拍成电视剧。赵博坦言他的理想是抛商从文,终老一生。

  在时代影响下,上世纪90年代,有一部分已经在文坛冒尖的作家弃文从商,商海沉浮十几年后,却又不约而同地重返文学圈,这已经成为文学界饶有趣味的一种现象。《西湖》的9月号上将刊登香港作家吴正的中篇《叙述曲》,吴正是从事金融业的成功商人,但近年将生意托付家人,写出了《长夜半生》等很有水准和思想性的小说。据了解,《西湖》杂志社、浙江文艺出版社等经常会收到这类作家的投稿(而且人数有增无减)。《西湖》杂志社长助理、文学评论家夏烈对他们充满期待:“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又经过十多年的商界打拼,有可能在作品中体现一代人对价值观的思索,直入文学的核心,写出有力量的作品来。”

  而更多玩玩文字的老板们,由于在文学水准上欠缺火候,只能被称为文学爱好者。据圈内人透露,在厌倦了泡吧、K歌等单调的娱乐之后,他们开始挑战有难度的休闲方式——写作。回归心灵、回归自我也好,还是仅对自己的生活作一种梳理和记录,他们在网络上满足发表欲望,也有在纸媒上发表的梦想。在出版标准多元化的今天,他们的“出头之日”也并不遥远。            本报记者 陈 桔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