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寿宫建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是高宗赵构传帝位于孝宗以后,颐养天年的地方。这里本是秦桧旧第,因有望气之人称“这里有王气”,待秦桧亡故后就收归官有,改筑新宫。
德寿宫与凤凰山的南宋皇宫并称为“南北二宫”,而且北宫(德寿宫)的规模远大于南宫。
据有关专家鉴定,德寿宫是我国写意山水园林的代表,是早晚园林风格的过渡时期。
高宗生性喜爱湖山泉石、亭台楼榭,孝宗为表孝敬,曾将德寿宫一再扩建,其规模超过皇家后院。
德寿宫东接吉祥巷、南至望江路、西临中河、北靠水亭址。它坐北朝南,布局与皇城相近。
它围着小西湖所建。东面是高宗赏花之地,种植各种奇花异草。有香远堂、清深堂、松菊三径、梅坡、月榭、芙蓉冈、浣溪等,其中芙蓉冈便因其遍栽繁茂的芙蓉花而名。在东南角有个金鱼池,专家们说,它是中国最早的家池养金鱼。
南面的载忻堂,是高宗办公、会见大臣们的宫殿。
德寿宫的西面傍着自然山水,是高宗欣赏湖山泉石、怡神养气之地。高宗在这足不出户就能够一览湖山美景。
北面是各种亭台楼榭,其中聚远楼是最有名的一座。它的名字取自苏东坡的诗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孝宗禅退后也居于此,并改称为重华宫。此宫后又侍奉宪圣太后、寿成皇太后,先后改名为慈福宫、寿慈宫。
南宋咸淳十六年(1268年),度宗将其一半改建道宫,一半废为民居。至清初,此地渐为官署、民居所占,“故址所存不及十之二三。”
令人咋舌
占地面积17万平米
德寿宫的遗址位于中河中路18号,中河东面20米处,总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目前发掘的是其中西侧“飞来峰”一带,约1千平方米的地块,位于胡雪岩故居北侧。
记者在现场看到,西宫墙位于发掘区的西北部,距离中河仅20米。如果不告诉你,你一定看不出来这是南宋的一堵墙,因为它位于地面以下2米处,长度有9米,残高只有0.7米。墙体南北走向,约2.2米宽,呈青灰色;由黄黏土夯筑而成,两侧局部还残留包砖痕迹,看上去是用长方砖和香糕砖错缝平砌而成,十分牢固。
同样在地面下,西宫墙的略偏北处,你可以看到长方形的缺口,这就是西宫墙的便门。它宽仅1.3米,是供皇家成员、官员和宫人们进出的小门。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告诉记者,对于德寿宫的地界,尤其是西宫墙,学者们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度不能界定,直到发掘出这堵墙,才最终得出宫廷占地的总面积——17万平方米。
喜欢西湖
宫里就建了个“小西湖”
纵览整个发掘区,你会发现一条蛇行的水道,这便是水渠。建造它是为了引中河的水,以作为小西湖的景观用水。
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德寿宫的主人高宗很喜欢山水园林,而且也和今天的杭州人一样,很喜欢逛西湖。有一天,他很巧妙地对他儿子孝宗说,经常出门逛西湖实在是太扰民了!孝顺儿子心领神会,立刻为父亲在家修建了这个占地十几亩的 “小西湖”。“小西湖”的活水则靠水渠从中河引来。
这条水渠全长约40米,宽2.3~2.45米,残深0.5米。渠壁用三层长方砖错缝平铺叠砌,渠底先用黄黏土夯筑,再铺以方砖。可惜后期破坏严重,仅剩部分青砖及石灰面。渠中现有较多灰白色假山石及砖块倒塌后的堆积。
水渠的西端,你可以看见青白色石质的石柱,这便是水闸。石柱外侧凿有一条竖向闸槽,宽0.03米。
86根“梅花桩”
下面就是秦桧居所
水渠的水流到发掘部分的东南侧,即使在今天,仍可以看到涓涓细流,专家说,这儿还曾经有个人造小瀑布,小瀑布的东面,就是“飞来峰”。此飞来峰虽非灵隐飞来峰,可它却正因为是模仿后者而建,因此得名。
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飞来峰,只看到飞来峰遗址——一个深约1米左右,积着水的土坑。土坑的地面残存有香糕砖拼铺而成的几何图案,内里呈棋盘状密布着“梅花桩”——青色小柱子,它是地钉,由不烂的松木制成,现可见约有86根。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固地基。
有趣的是,考古专家们发现,“梅花桩”下还铺设有一层地砖,这是秦桧家的,而且是室内。
局部展示
或暂回填为绿地
从这次挖掘中发现,宫中的饮用水是井水。水渠西段东侧,发现了一个井坛。井坛四周用“香糕砖”错缝侧砌包边,残长3米,宽1.85米。井坛偏北侧便是水井,井口已经残缺,砖块零落地堆积着。现存井口直径1.1米,残深4.8米。井壁用长方砖错缝平铺叠砌,井底也用相同规格的砖平铺,砌筑规整。井内堆积大量的砖块和碎瓦。
位于发掘区北部偏东处,东西向的便是砖铺路面。它残长4.5米,宽2.2米。路面用“香糕砖”横向错缝侧砌而成,路面中部有长方砖错缝平砌而成的两个方形花坛,残高0.08米,宽1米。
发掘区中部还残留着柱础基础遗迹,共发现14处。东西向分布,排列有序。
发掘区西南部,南北向的便是墙基遗迹。长7米,宽0.35米,残高0.49米,墙基砌筑考究,全部用长方青砖平砌而成。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介绍,德寿宫的遗址保护方案仍未最终确定。就目前而言,德寿宫的遗址或将回填成为绿地,或将采用局部展示的方式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