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冯艳 本报记者 余雯雯
自从本报今年6月15日发出“老底子征集令”以后,有关杭州老巷子、老物件、老故事等等的“老底子”线索,在读者的热情报料下,像雪球般滚向编辑部。而“杭州老底子·钱报采风团”也连续走过了6个社区,挖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杭州“老底子”故事。
为了将这些老底子的故事好好地记录下来,本报创意设计杭州历史文化名片,对挖掘到的老底子一一整理,分门别类把它们做成老K牌,赠送给广大读者。如今经过细心挑选,首辑54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碎片已经选定,松木场、古钱塘门、求是书院等入选。昨天,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开始用钢笔速写这些历史文化碎片。
红楼前选角度
昨天早上8点不到,由10多位浙工大艺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的同学组成的绘画小组就从小和山校区出发,匆匆赶往他们的目的地——庆春路。
10点多,大太阳底下,在庆春路红楼对面的天桥上,记者见到了冒汗作画的陆丽娟和章昊南同学。两位同学在天桥的一处台阶上找到了观察红楼的最佳角度,拿出了速写本和画笔。
“这是一幢了不起的房子。”下笔前,陆丽娟一边观察,一边和记者聊起来。“以前我都没注意,直到这次要画它,我查看了资料,才知道建于清末民初的红楼是“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浙江省杭县地方法院”旧址。”陆丽娟说自己受益非浅,“每个文化点都有它的历史故事。我们绘画其实是在读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所以,就算这么热的天,他们也毫无抱怨,下决心要画好。
成为历史文化通
“我现在都可以成为这些道路的导游了。”一旁的章昊南兴奋地补充着。为了提高效率,保证图画的质量,他们每画一处都要先踩点,确定每个点的位置,了解这里的故事。“我们这段时间都在军训,所以我们就利用休息天赶过来,每个地方都走一遍。现在军训结束了,我们就可以每天过来画了。”
大概40多分钟后,一幅红楼的速写出现在记者面前,虽然用笔简单,但却一目了然。为了更加形象,他们还特地加了红色以突出红楼的颜色。
昨天一个上午下来,10多位学生顺利完成了庆春路上挑选的历史文化点的绘图任务。接下来的几天,他们还将继续未完成的绘画任务。此次图片内容都是近年挖掘的历史文化碎片,除了一纵三横的历史碎片外,还包括了孩儿巷98号以及运河沿线系列文化节点等。不用过多久,首辑老K牌就会出现在市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