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17日发表声明,否认向已被港大录取的一名四川理科“状元”提供高达58万元港币的“天价”奖学金,同时表示无意以招收内地高考“状元”为自己做宣传。
香港大学到内地招生成为今年高招的最大新闻,由此引发了“清华北大沦为二流”的舆论风潮。媒体和公众由此话题深入,并引发了对当前的教育体制、招生体制和培养人才方式方法的新一轮反思。在沉默许久之后,北大清华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香港大学的“抢食”不会导致清华北大的沦落,钱不是万能的。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众多大学的校长认为香港大学到内地招生是件好事,香港大学的校长们则表示无意挑战北大清华的地位。此番港大否认天价奖学金无疑是这种低调的延续。
其实,是否存在这样的天价奖学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北大清华和其他内地名校确乎存在着来自香港大学的挑战。如果内地高校没有反省精神,持续现在的招生和教学模式,即使香港大学没有高额奖学金的诱惑,内地学子们也会心动。高校也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学生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高校的权利。
有竞争才有发展。持此理性观点,应该明了香港大学的“抢食”是对北大清华的促进。因此,北大清华应该以开放的姿态欢迎香港各大学的竞争。香港也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但其特别行政区的地位给予港地诸大学更开放、更自由的特色,内地学生入港学习,视野会更加开阔,知识面会更加丰富。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看,这是好事。
面对媒体的狂炒,面对北大清华的回应,香港的大学明显“乖”了,低调了。这说明香港大学的理性和自知之明,毕竟内地今年有800多万学生参加高考,香港大学招收的内地学生不过数百名,确实对北大清华形成不了威胁。香港大学是在理清一个基本事实,并表明自己不愿戴上“掐尖”的大帽子。同时,香港大学的低调更是为了平复媒体炒热的喧闹情绪,也是为了顾及和北大清华的关系。因为香港大学深察大学是协作之学的精髓,注重开放交流是学术提升的重要手段,故而不愿和北大清华随着舆论鼓点大打两败俱伤的“口水仗”。
当然,香港大学的低调还出于未来招生的打算。按照香港特区政府的规定,香港高校招收非本地生的比例不能超过百分之十,但未来几年这一比例可能会逐步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按照当前的社会舆论,如果香港的大学不在招生方面低调进行,未来扩招内地学生的计划有可能发生变化。或许他们了解清华北大影响政策的能力巨大。
香港大学的低调也反衬了清华北大应对突发事件的略显仓促。香港大学毕竟还是中国的大学,还会顾及清华北大的面子而低调,若欧美名校也来中国“掐尖”,人家是不会顾及你的名声和情绪的。届时,清华北大还只能骂人家财大气粗?随着中国的开放,这一天不会太久。试问清华北大,准备好了吗?
无论家国,其心胸气质往往决定其兴衰成败。大学更是如此,北大清华的“一流”是动态的,是有“时空”限定的范围。要想确保“一流”,除了在教学体制上借鉴世界顶级高校的优势外,还应摒弃自我存在的缺陷。必须承认,“一流”确实和生源有着密切联系。而要想吸纳好的生源,就要看自己的魅力如何了。有吸引力,清华北大也可以吸收到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一流学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