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社会记录》日前播报了《武汉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引发争议》的节目。武汉市教育局新近下发一个通知:从今年9月份起,将在全市10所学校的起始年级进行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在采访中,该局谢局长把独立分班称为在城乡鸿沟之间“搭建一座桥”,其中的德才学校更是一再强调,“分班”是为了“融合”。
尽管把教育局和校方的解释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无从知道:分班是怎样“有利”融合的?
教育局和校方的解释,无非就是一再强调城乡学生的不同习惯,分开对农民工子弟也有好处,农民工的孩子自己也喜欢分开,分开的效果不错等等。如果不同习惯之类可以成为理由,笔者相信,美国种族隔离时代“黑人车厢”的发明者一定也可以举出这样的一系列原因。世界杯上也有歧视黑人球员的现象,但也没有听说歧视是为了尊重。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最伟大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在人类可塑性较强的青少年阶段抹去出身的差异,阶层的鸿沟,让所有的孩子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他们的竞争和交流。他们也无法回避出身等先天的不平等,但是在竞争和交流甚至矛盾和摩擦中,必然会逐渐地磨合,互补,相互理解和接纳,这种摩擦和磨合可以说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这一代,一直就存在。是否我们现在的社会鸿沟已经巨大到这么可怕,一定要刻意地让孩子回避这样的摩擦和磨合?一定要放任这种鸿沟从学生时代继续加深,让他们以后彼此间更加陌生、更加对立?如果真的这么可怕的话,那就老老实实说隔离就是比融合好。
德才学校让农民工子弟和市民子弟进入同一所学校,是真正有利于融合的,但是进入同一所学校后又根据出身来分班,对小孩子心灵的伤害和彼此对立情绪的影响,则比分在不同学校还要严重!
农民工子弟和市民子弟同校同班也许难以回避部分市民的压力,现实也许错综复杂,实践者迫于无奈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举措。但是作为社会舆论,作为知识分子,则有义务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实践者丑陋行为是迫于无奈,就去遮盖他的丑陋。武汉的分班教育是否有不得已的原因和形势是另一个问题,但是那层“融合”的油彩一定要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