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何丽娜 本报记者 陈伟利
转眼,杭州文明行路指数又过去一个月。行路指数每况愈下不说,志愿者们甚至在质疑:我们这样做,有意义吗?
记得6月22日,本报对文明行路指数推行一个月来做过一个统计。97.06%,是那个月的平均指数。昨天,从6月22日到7月22日的结果又出来了:91.97%。
看到这个数据,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表示,这个数据很正常,“刚推行那会儿,交警的处罚、媒体的宣传,指数一路攀升;而这几个月,随着各个力度的减弱,指数开始乱了,越来越乱!”她摇摇头,很无奈。
其实,这不是最关键的,现在最头痛的是,没有志愿者愿意上街统计记录。“我们每天都到路口辛辛苦苦地统计,统计回来就一个数据,而且这个数据每况愈下,不像刚开始时,一天比一天好,很有成就感。”一直在统计的志愿者周阿姨说。
“数据每况愈下,说明我们的统计对整个文明行路根本没起作用,志愿者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谁愿意做呢。”负责文明行路的协会工作人员说,“志愿者当然喜欢做有意义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文明行路指数自推行以来,路口按照每两个星期在不停变换着,但时间一直没变,还是8点—9点那个时间段。“你们的数据不准,没意义!”这样的话语不断充斥在志愿者耳边。前几天,志愿者姚师傅跑到协会就说,“邻居、市民都说我们的数据不准确,在他们看来,杭州的文明行路指数只有百分之六七十,哪有你们统计的这么高,每天都在90%多。”其实,这话不止姚师傅一人反映,经常有志愿者听到市民对他们的非议。“这样,很打击我们的积极性,又一次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还有坚持的理由吗?”一名志愿者说。
本报也向大家征集“金点子”:到底怎样才能让社会形成文明行路的好风气,请上本报网络版(http://qb.zjol.com.cn)或拨打本报热线85310888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