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 高考流水线 只收标准件
· 让同龄榜样 为孩子励志
· 快乐暑假
· 华裔学生寻根之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7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山东一少年潜心发明,高考仅得379分无缘大学
高考流水线 只收标准件
  一位获得“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大奖”的学生,今年高考以379分的成绩被淘汰出局。这种结果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似乎是公平的,然而许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事件的主人公——18岁的山东考生潘立群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许多人在思考:社会比较认同的高考制度,如何体现对创新发明价值的认同?“一考定终生”的人才选拔模式,会不会将像潘立群这样更多的创新少年拒之门外?

  “创新机制”有缺憾

  2006年4月20日,丹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潘立群带着他的发明,与其他的国内选手一同参加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评。

  潘立群的项目令人眼前一亮,被授予最高奖“最佳国际优秀项目奖”,成为本届创新展评中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中国选手。

  这是一个可以解决色觉障碍者驾驶车辆时分辨交通信号灯的发明。潘立群通过改变电路,在红灯中加入“X”图形,在黄灯中加入“-”图形,绿灯保持不变。这样使得色障者可以通过灯的闪烁和图形识别来看到“红绿灯”。

  潘立群的发明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赏: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不是难在电路设计上,而是难在设计思路的创新上。而且,这个项目有广泛的实用性并具备推广价值。

  为了这一发明,潘立群花费了大量时间,这对即将冲刺高考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冒险。果然,创新的快乐很快被沉重的心情所代替――潘立群高考落榜了。

  不甘心的潘立群,尝试着向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地一些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推荐自己,但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多在每年三四月份就结束了,尽管他的发明引起了一些高校的兴趣,最终因为各种规章制度,没有一所学校敢破格录取他。

  潘立群的爸爸无奈地对记者说:“儿子为搞这个发明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想起来令人寒心。”

  不为高考而“发明”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尹传瑜介绍说,现在学生从小学起就接受应试教育,科技创新意识普遍薄弱。每年一次的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只有少数学校、少数学生参加,成果水平普遍不高,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更少。

  据了解,我国的高考制度对发明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也有所考虑,例如,按有关规定,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可以获得免试上大学的资格。可是这一政策限制条件多、涉及面很小,一般只适用于在高一或高二搞出发明成果的学生。

  尽管潘立群在今年4月获得国际奖项之前,已经获得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但因为全国比赛是在八月份举行,届时已经高中毕业的潘立群,不可能获得保送机会。

  潘立群十分坚定地告诉记者,他开始着手搞发明时,就已经知道不可能获得保送资格,但他认为这个发明能给别人带来帮助,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不后悔,如果只为了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而死读书,那会很压抑。”

  据知情人士透露,从2001年开始科技创新大赛与高考挂钩,大赛本来是为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搞发明创新,但是为了获奖得到免试上大学的资格,有的家长花钱请教授指导,有的花10万元、20万元买项目,千方百计把科技创新大赛当作跳板。曾有高二学生的家长愿意出钱,要求挂名潘立群的发明。        

  据新华社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