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7月25日,是农历七月初一,然而本报报头上却误登成了农历六月三十日,在此向读者致歉。本报记者为此走访了专家,据介绍,今年农历六月是个小月,没有三十日,倒是农历七月有两个,也就是多了一个闰七月。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是以太阳运动周期来划分的,一年(即回归年)等于365.2422天,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没有关系。阳历中有闰年现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多一天,即29天。
阴历则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不考虑太阳的运动规律,因而不能显示四季冷暖。
我国的农历为阴阳历,它扬阳历之长避阴历之短,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积四年就要少一个多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这样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就基本相符了。
至于闰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为规定。现在的农历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古代天文学家把24节气中的单数称节气,双数称中气。一年共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并规定农历的12个月份要以12个中气作为标志,如正月必须含雨水,二月必须含春分……凡不含中气的月份即定为闰月。
之所以会出现不含中气的月份,是因为24节气是根据阳历定的,按照阳历定的中气,在农历中会逐月推迟一天,当推迟到月尾时,下个月份就会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了。今年的闰七月就是这个道理。 王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