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怪只怪潘立群领错了奖
· “孟母”关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7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怪只怪潘立群领错了奖
■纪卓瑶
  ■纪卓瑶

  

  一位获得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大奖的学生,今年高考以379分的成绩被淘汰出局。这种结果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似乎是公平的,然而许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事件主人公——18岁的山东考生潘立群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许多人在思考:社会比较认同的高考制度,如何体现对创新发明价值的认同?“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模式,会不会将像潘立群这样更多的创新少年拒之门外?

  说“一考定终身”,使潘立群被淘汰出局,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是,全国每年不是就有一大批通过“保送”、“特招”、“破格录取”的方式,走进了大学校门?在笔者看来,怪只怪潘立群领错了奖。

  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些设想,假如潘立群获得的不是创新发明“最佳国际优秀项目奖”,而是保送生条件规定的全国中学生学科、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等奖,情况会如此糟糕吗?

  再假如潘立群获得的不是创新发明“最佳国际优秀项目奖”,而是“台球冠军”或者“最佳国际优秀演员奖”,结果肯定也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丁俊晖一样,立即会有高校向他发出邀请,“特招”、“破格”的方式录取,不愁上不了名牌大学。

  从老前辈钱钟书、吴晗到娃娃辈的韩寒和蒋昕捷,不管他们是否乘上“破格录取”的顺风车,关于“破格录取”的话题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随着我国升学率的逐步提高、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对有一定专长的学生究竟该不该破格录取,这个“格”应当如何“破”,实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只有建立公平科学的评判规则,进一步完善现行“保送”、“特招”、“破格录取”制度,才能保证高校的公平。否则,潘立群只能怪自己领错了奖。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