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吟
本报讯 今年7月车市的萧条胜于历年同期,许多汽车品牌4S店展厅里几乎很少见到消费者的身影,个别品牌甚至一个星期也就来一两个人,有销售经理抱怨:“就连每天的空调费用都赚不回来”。但是就是在这样的销售淡季,有几款车的经销商却不愁客源愁车源,手上是一溜排队等车的客户名单。7月的杭州车市,呈现出“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独特景象。
宝马3系:为伊痴等3个月
购车故事:温州的王先生想为妻子买一辆银色的宝马320,在温州当地托遍所有的关系,都被告知要等3个月,再托朋友到杭州打听,也得悉没有现车,而且杭州买车还上不了温州牌。
市场追踪:进入7月以来,国产宝马3系的订单数节节攀升,丝毫没有淡季的迹象。六七月份销量相比二三月增加了不少,7月份甚至还要高于6月的销量。一家经销商告诉记者,一个月厂家的供应量就40辆~50辆,但目前手上的定单数就有100多辆。据了解,目前杭州市场上宝马新3系基本没有现车供应,一般订车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半月,而像亮银色、白色、红色等特别俏销的颜色更要耐心等待三个月以上。
热销原因:杭州骏宝行副总经理胡雅慧告诉记者,宝马新3系的热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款的成功,从而造成了全国市场的供应紧张。另外,宝马新3系的很多零部件仍需进口,致使供应量一下子跟不上,也是造成供需矛盾的一个原因。
奥迪:4个月才能提车
购车故事:从事医药工作的余先生本来一直想买辆新奥迪A4,几家专卖店跑断了腿,还是被告知要等几个月。等车急用的余先生无奈之下只得另做选择,买下了一辆雷克萨斯。
市场追踪:“因为车源跟不上,大概有30%左右的意向客户流失到其他品牌去了,我们很遗憾,但短时间内没办法改变。”浙江奥通的销售总监王胜迪一脸无奈。王胜迪告诉记者,作为中高档车的主力消费市场,浙江的奥迪销量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现在陆续拿到现车的消费者基本上是三四月份就下订单的客户,而7月份订车,提车的时间已经排到了11月。
热销原因:奥迪这个品牌在杭州市场认同度较高。另外,以前杭州市场奥迪车计划供应量和调剂车量的比例为7∶3,现在能够从外地调剂到的车辆数减少了10%左右,一个月供应量近600辆,但需求数达到了650辆~700辆,缺口达到了10%,这还不包括因为没有现车而流失的意向客户数。
凯美瑞:加价提车再现江湖
购车故事:做外贸的刘先生想买一辆凯美瑞,得知自己的订单排到了明年1月份,他只能到处托人打听:“我愿意加价2万元,能不能提早给我现车?”
市场追踪:杭州人的“杭儿风”又实实在在地在凯美瑞上尽情展现了一把。车子没见到影,订单数已经超过300辆。为了争抢现车,不少消费者甘愿加价数万元。
记者从最早开业的浙江广通城北店了解到,虽然这几天高温,但每天看车和打电话询问的消费者仍超过50批次。“目前订单数快突破400辆了,交车日期已经排到了明年1月底。”广通的市场经理每天都在为车源发愁。而刚刚于7月3日开始试营业的广汽丰田全通绍兴路店,不到一个月时间也接了97个订单。“豪华版供应特别紧张,一个月供应量不到10辆,但买这个车型的人占了总量近一半。”全通绍兴路店销售经理告诉记者。
热销原因:广汽丰田全通绍兴路店的销售经理认为,在浙江特别是杭州市场,凯美瑞的原型车佳美的认同度比较高,特别是第四、第五代佳美的口碑好,毛病很少。这可能是许多消费者在根本不熟悉这款车的情况下就断然下订单的原因。
骏捷:僧多粥少的自主品牌
购车故事:某机关公务员杜先生这段时间在筹划着换车。他希望换一辆看上去大气,空间宽裕,价格10万元上下,油耗不太高的汽车,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开始留意骏捷。“这车看上去还不错。”
市场追踪:骏捷是一款准新车,从今年4月26日起进入浙江市场,除宁波、温州、金华外,全省其他地区一个月的供应量为90辆,远远满足不了订单需求,等着提车的消费者排到了10月底,单7月份的订单就达到了近200辆。因为业务繁忙,骏捷经销商浙江元润的销售人员从6月份的5人增加到了现在的9人。
热销原因:普通家轿的价格,中级车的身躯,时尚的外型,豪华的配置是骏捷得到消费者特别关注的理由。而现货供应量少更是造成供需矛盾的直接原因。
新POLO:需求比原款多了五六倍
购车故事:7月11日,一个消费者来到杭州一家上海大众4S店,一下子订了4辆新POLO劲情。
市场追踪:新POLO自上市以来一直处于热销状态,其中尤以两厢的尽情最受欢迎,订单排到了9月份,1.6升排量的更为紧张。据了解,新POLO上市后销量是老款车的5倍~6倍。杭州最大的经销商旅行者汽车从5月试营业至今,每个月的销量都保持了100%的增长,客户流量在周末一天就达到50批次,以至于员工的培训都不能按计划及时进行。为了争取更多的车源,公司老总不得不一次次和厂家磨嘴皮子。
热销原因:POLO在杭州消费者中一直有很高的认同度,以前市场推广最大的障碍就是偏高的价格。现在上海大众一改高价政策,而且新POLO在色彩和款式上选择余地多,也是消费者喜爱的原因,随着供应量的逐渐增加,预计下半年供需矛盾有望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