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城事
3  4  
PDF 版
· 30853对新人结连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8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州上半年婚情素描——
30853对新人结连理
人数占去年总数2/3,闹猛势头将贯穿全年 ●结婚经济空前火爆●咖啡馆、情调餐厅婚礼渐流行
  刚刚过去的七夕,杭城结婚登记人数达到了300对,为平时每天的3倍。

  而这,不过是今年热热闹闹结婚潮的一个缩影。

  昨天,杭州市民政局发布消息,今年上半年,杭州市各区县(市)婚姻登记合计有30853(对),而2005年全年只有47630(对)。这些结婚数据显示,今年的确是结婚“闹猛”年。

  去登记就像下馆子

  排着队还要领号子

  结婚登记要领号子,这是今年的新鲜事。杭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陈处长说,今年2月14日这天,结婚登记人数已超过400对,创近年来结婚日登记量之最。

  陈处长回忆说,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在杭州各城区婚姻登记处门口,登记结婚的新人排起了长队,下城区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为了疏散队伍,还给新人们分发号子。

  7月27日,是老黄历上说的黄道吉日。当天上午9时许,在江干区婚姻登记处办证大厅,记者看到已聚集了许多有情人,负责办证的杨雯霞主任忙得不亦乐乎。家住濮家东村的张先生,早早就带着未婚妻和妈妈等一起来婚姻登记处排队等候。张先生说,结婚领证一生就这么一次,当然要选择好日子。张先生的妈妈刘女士很开心,祝贺35岁的儿子正式告别“王老五”。

  家住德胜新村的李先生,在7月27日起了个大早,打了辆出租车赶到杭州下城区婚姻登记处。令他惊讶的是,8时30分,领的号子已经到了20号。

  据介绍,因为担心当天排不上队,甚至还出现了电话预约登记的形式。

  100多个“吉祥日”

  酒店预订门槛踩破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婚宴预订情况明显好于去年。”南山路的一家酒店主管介绍说,她们酒店有大、中、小三个宴会厅,从去年10月开始,为今年来办婚宴预订的就连续不断。

  “狗年结婚,生个猪宝宝。”采访中记者发现,持这样想法的大有人在。再加上有10%的新人是去年领了证,今年来办,所以今年的婚宴特别火。新人结婚当然喜欢挑个好日子,“吉祥日”只有100多个,所以新人预订更是扎堆而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年初五开始,杭州知名酒店每天接待近10对新人前来预订酒宴,如此迅猛,酒店也不敢轻易许诺“什么日子还空着”。今年10月的周末场地预订已经比较困难。

  在对婚宴的调查发现,除了传统中式婚宴依旧火爆

  外,一些西式婚宴尤其得到一些白领新人的青睐。一些西式餐厅和咖啡馆纷纷办起了自助餐婚宴。无论是室内浓浓的欧式风格,还是室外草坪的自然风格,都充满了别具一格的浪漫气息。

  记者采访中得知,像今年时兴到咖啡馆里办这种形式的婚礼,还真不少。这些新人,以在杭州工作的“新杭州人”为主,来的客人也以年轻的朋友、同事居多,人数在70至150名左右。选择自助餐婚宴的年轻人,看重的是西式的装饰和浪漫的氛围。

  “我在望湖宾馆西餐厅参加了一次自助餐婚宴,进场的时候,每人发一支蜡烛。然后,等新郎新娘进场的时候,所有的灯都关了,只有烛光……”即将举行婚礼的李小姐,觉得这样的婚礼很浪漫,比中式婚宴到处敬酒的感觉好多了。

  婚庆公司掘金结婚大年

  个性化婚礼受到青睐

  婚庆公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不过这一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今年,记者了解到,杭州某婚嫁网去年才开通,当时只有固定员工6名,现在已经增加到10名。5月份,这家网站月收入达到13万元。

  而有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据中国国际婚博会全国结婚产业调查统计中心今年发布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最近5年来,每对新人的平均消费金额达到12.58万元。按此计算,我国城镇结婚人群一年的消费总额为4183亿元,这还不包括每对新人花在购房、购车上的巨额开销。

  采访中,记者从有关部门查询到,目前杭城正式的婚庆公司有近百家,而与婚庆有关的公司不下300家。一位姓朱的婚庆业内人士说,激烈的竞争,使婚庆公司的营销手段逐步多样化。“比如在婚礼设计上,婚庆公司不仅要策划全过程,还要进行现场督导、布置灯光、设置音响和提供专门的音响师、美容师等等。”朱先生觉得,婚庆公司为新人服务的越周到越受欢迎。

  这位朱先生还说,目前婚庆市场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婚礼的个性化大大增强,要求婚庆公司对顾客的服务更为人性化。以前的婚礼,只需要伴郎和伴娘,但是现在的大型婚礼可能还需要新娘秘书和新郎秘书。在选址上,也不再是传统的地点,有的要求到教堂中举行婚礼,婚礼上,还要放由婚庆公司编导的男女双方恋爱的VCD,花样繁多,个性化需求彰显。

  本报通讯员 汪永春

  本报记者 孙连兴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