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西湖景区 农家茶楼调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农家变商家:衰 商家回归农家:旺
西湖景区 农家茶楼调查
  外地人经营的一茶庄:

  亏本·辞工·车马稀

  中午时分,烈日下的梅家坞沉寂得好像睡着了一般。车子一路开过去,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茶楼前的太阳伞下,也偶尔只有几个服务员在无精打采地打着瞌睡。梅家坞一茶庄的老板朱贵(化名)正在淘米准备午饭。一提起茶楼的生意,他就开始摇头叹气:“从上个星期六到今天,三四天时间了,我一笔生意也没做过,他们都是我请来捧场的朋友。”他指了指正在玩牌的4位客人说。

  朱贵不是当地人,但因相中了梅家坞这地方,去年10月份跑到梅家坞租了这家茶楼,因为是从其他经营户那里转租来的,转让费要2.5万元,房租每年4.3万元。

  “本来想有个去处,不料现在不仅挣不了钱,把老本都亏进去了。”朱贵说,接手后茶楼的生意从没好过,就是三月至五月的旺季,也只是双休日能做上几笔生意。为了节省开支,他把服务员也给辞退了,只剩下厨师和自己两人,偶尔来几个客人,端茶、递水、跑菜都是他自己一人。为了拉生意,他也动了不少脑筋:凭茶庄名片上门的客人可打9折;人稍多几个,来吃饭的就可以免茶水费。但这一切都没有多大效果,半年多时间,他已经亏了2万多元钱。

  “我没赶上好时光。现在茶楼的竞争太激烈了,成本又实在是高。”朱贵把生意惨淡的原因归结于同行的竞争,“我们是转租的,每年光房租和转租费就要六七万,茶呀,菜呀,哪一样不要用钱买?哪像他们,房子是自己的,喝的茶也是自己茶园里采的,怎么也亏不到哪里去。”朱贵指着马路斜对面的“五星人家”茶楼,语气中满是羡慕。那家茶楼是现在梅家坞为数不多的生意红火的茶楼之一。朱贵说,由于转租经营,成本就已经高出一大截,加上新茶楼的不断开出也分流走一部分客人,生意自然就越来越难做了。

  “亏点钱我也认了,我现在就想早点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出去。”朱贵说,他已在报纸上登过三次转让广告了,前一天在广告中把转让费也免了,可大半天过去了,还是没有接到一个询问的电话。

  五星人家:

  乡音·自采茶·回头客

  “都说今年茶楼的生意比往年冷清了不少,我这里不一样,有时觉得比去年还要闹猛呢。这不,今天中午又有10多个人订了座。”位于梅家坞117号的“五星人家”茶庄里,当家人祝美霞一边忙着和服务员准备中午的饭菜,一边操着柔美的乡音和记者闲聊。问起她今年的收入,她笑而不答:“反正是一年比一年好。”事实上,在如今的梅家坞,“五星人家”是少数几家“逆风飞扬”的茶庄之一。

  在“五星人家”的楼梯拐角,堆放着10来只精致的小竹篮,这是祝美霞特地为客人们准备的。每年采茶的季节,来喝茶的客人大多会拎着竹篮,跟着她到屋后的茶园里过过采茶的瘾。有时候赶巧了,干脆现采现炒现泡,客人别提有多开心了。“城里人到了山上,觉得什么都新鲜。”祝美霞说,光这几只小竹篮,每年就能给她带来不少客人呢。

  自家茶园里四五亩地的茶叶不够,她每年还要收购村里10来家茶农的茶叶。“到了梅家坞,怎么能让人家喝不正宗的龙井茶呢。”祝美霞最反感这一点。为了“地道”,“五星人家”的菜是每天直接到附近农家的菜地里摘的;厨师就是祝美霞的隔壁邻居;早在开业之初,“五星人家”的茶叶就注册了“梅五星”的商标……空闲下来,祝美霞就带着厨师和服务员到茅家埠、三台山等地的茶楼,一家一家地吃过去。“也当当客人,什么样的服务到位了,什么地方还不够,自己才有亲身感受。”

  “现在到我这里来的,基本是回头客,老客带新客,上海、温州,什么地方都有。”祝美霞说,有一位温州的熟客从今年开始连续“失踪”了好几个月,上个星期又突然出现了:“还是你这里最好。”温州客人一露面就告诉祝美霞说,几个月来,他几乎喝遍了西湖周围其他的农家茶楼,最终还是觉得“五星人家”有特色。

  在祝美霞看来,那些难以为继的农家乐,几乎都是出租经营的,“也难怪啊,他们的经营成本太高了。”祝美霞说,因为生意不好,拉客、宰客的现象就难免会发生,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10家茶楼 6家出租

  有的门庭若市,有的举步维艰。西湖景区的农家乐,为何冰火两重天?

  事实上,在包括梅家坞、茅家埠、三台山等在内的西湖景区600多家茶楼中,像“五洲茶庄”这样出租经营的不在少数,而门庭冷落的也大多是这样的茶楼。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在梅家坞,茶楼出租经营的比例最高时曾达到40%以上。然而采访中,这一数据并不被茶农们认可。“绝对不止这个数,现在梅家坞茶农自己经营茶庄的,掰着手指都可以算出来。”不止一家茶楼的老板这样告诉记者。

  在梅家坞95号至120号,记者特地挨家挨户一路走访了10家茶楼,其中茶农自己经营的是4家,出租经营的占了60%。这一比例和茶农的说法大抵一致。    

  “我们这里的茶楼也有一半以上是出租经营的。”在茅家埠,一位出租茶楼的茶农对此直言不讳。在他看来,把房子租出去,每年稳稳当当就有几万元的房租收入,比自己起早摸黑经营茶楼要轻松多了。当记者问及出租后生意是否会受影响,他显得有些不以为然:“这里的茶楼不愁租不出去,我只要租金不少就可以了。”

  “和前几年的火爆相比,现在的西湖农家茶楼应该说是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接下来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赵宏权并不认可外界所传的“农家茶楼越来越冷清”的说法。他告诉记者,从2000年梅灵隧道正式开通至今,西湖景区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600多家茶楼。在他看来,这些茶楼作为发展农业旅游休闲的一张“金名片”,在缓解西湖核心景区压力、茶农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等方面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西湖景区的农家茶楼年均接待市民和游客500万人次以上,仅2005年,梅家坞村150多茶楼经营户,户均茶叶年收入3.82万元,而经营茶楼年收入为9.45万元。最大的茶楼经营户年纯收入达到50万元,其中90%以上为茶楼经营收入。

  不过赵宏权坦言,出租经营的确是农家茶楼面临的一个挑战。“特色退化,信誉下降,服务打折。”他这样来形容茶楼出租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农家乐吸引城里人的,是这里的茶园风光、正宗的龙井茶和地道的农家菜。出租经营后,菜是城里人烧的,茶是从其他地方收购的,城里人当然不会感兴趣了。”

  赵宏权分析说,茶农自己经营管理“农家茶楼”,由于房子、设施、茶叶都是自家的,风险,压力都不大。来了客人,好比家里来了亲戚一般,这种“入乡随俗”的待客方式也正是农家乐对城里人最大的吸引力所在。但出租经营后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一年数万元的租金,在高成本、高风险经营状态中,经营户容易急功近利,随之而来的是收费上升,特色退化,信誉下降,不断发生拉客甚至斩客现象,直接影响整个农家茶楼的声誉。

  

  阿龙茶庄的回归之路

  阿龙茶庄这几天正忙着重新装修。“原来是租给一个丽水人做的,生意不好,现在老板娘收回来要自己做了。”茶庄的帮工告诉记者。

  “那辰光生意真叫好啊,一到周末,路两边的车子都看不到头,我们翻桌都来不及。”阿龙茶庄早在2000年梅灵隧道开通之前就开了,说起前几年的红火,老板娘的语气里有一种很深的眷恋。但做茶楼生意毕竟辛苦。从2004年开始,茶楼就出租给外地人做了,一年租金8万元。

  不料出租之后,生意就一天天冷清下来了。“有时一连几天吃白板都有。”老板娘说,虽说不是自己经营,可看在眼里,还是替他们着急。以前的老客来过一两次后,也渐渐没了影,“他们都说,出租以后,菜不好吃了,茶也不正宗了。”这让老板娘好像被别人指着脊梁骨似地有些坐立不安,而邻居一直自己经营的茶楼越做越红火,则让她看到了坚守的可贵:“我们两家是差不多时候开的,现在人家越做越好,我们可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今年6月份,出租到期后,老板娘决定收回自己做了:“只要坚持特色,客人总会慢慢回来的。”

  事实上,经历了前一阵的冷清后,像阿龙茶庄这样“回归”的茶楼逐渐多了起来,这也让一直关注这件事的赵宏权感到很欣慰。据他了解,仅在梅家坞,原本出租经营的茶楼中,收回经营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左右,“这个比例现在还在上升。很多茶农已经意识到,出租经营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赵宏权说,接下来,将考虑成立农家茶楼管理协会,逐步实现农家茶楼业主自主经营、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范。

  在省农办经济发展处一位负责人的眼里,西湖景区农家茶楼这种可贵的反思与回归,对全省近万户农家乐经营户来说,更有深远的意义。“农家乐不能离农。谁会有兴趣到农家乐去吃鲍鱼海参呢?”这位负责人风趣地说,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出租经营,最终会使农家乐走到这样的路上去。

  这位负责人说,对于城市人来说,去农家乐的目的十分明确——“偷得浮生半日闲”,要的就是感受回归山林的那份的闲情逸致。因此,“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才让他们乐此不彼。而出租经营模式使得原本的农家休闲活动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向纯粹的商业餐饮蜕变,偏离了农家特色,这对全省方兴未艾的农家乐发展来说,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