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下午,邵逸夫医院一位急诊医生给本报生命版打来电话,她语气沉重地说:“刚刚一位37岁的病人没救过来,年轻轻的猝死了,他的妻子儿子在抢救室门外哭成一团,十几岁的孩子也突然哭得背过去,倒在地上,那个惨啊……”
又是一个让人备感沉重的噩耗,在医生的回忆中,我们了解了整个事件。
昏倒在家中椅子上
1日下午3点半,120急救车送来一个病人,当时已经神志不清,呼吸、心跳骤停,面色紫绀,瞳孔散大。跟来的病人妻子头发凌乱,哭着一遍遍呼唤丈夫的名字,声嘶力竭。跟在一旁的儿子大概小学四五年级,拉住父亲的衣襟,哭倒在地上。
在家属断断续续的病史陈述中,医生了解到,他们是台州人,多年以前来杭州做生意。这几年生意红火,还在杭州汽车东站附近买了房子。3天前,身体健壮的丈夫跟妻子说感觉胸口闷,妻子劝她好好休息,但他不肯。事发当天,丈夫提前下班回家,刚在椅子上坐了一会,突然昏倒。
妻子说丈夫平时身体很好,并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连感冒的情况也很少。“他才37岁啊!是家里的顶梁柱,怎么会发生这种事!他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妻子哭得说不下去。
医生紧急抢救,心肺复苏、插管……所有的办法都想尽了,40分钟后患者没有一丝回生的反应。16:08,病人的心电图成一条直线,医生遗憾地宣布,抢救无效,病人死亡。医生诊断是心源性猝死。
这时,闻讯赶来的十多位亲属都围着医生,希望哪怕还有一丝希望,都要不惜任何代价地抢救,否则,“走”得不明不白。但医生遗憾地摇摇头。
40岁是猝死高危人群
又一个青壮年人猝死,他的身后,一个家庭也随之受到沉重地打击。邵逸夫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周道扬说:“壮年猝死的病人,早些年很少见,但现在这种情况多起来了,高负荷工作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很为这一人群担心。”
周主任把那些40岁左右、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群体称为猝死“高危人群”。“因为他们不像老年人那样重视疾病的信号,也不作健康维护,其实可能已经发生血液高粘、高凝等改变,但因为平时没有控制性用药和检查,往往突然发病,来势汹汹,甚至立马猝死。因此早保健,早治疗,疲劳不撑着是中年人切记的健康训条。”
本报通讯员 过一宁 本报记者 王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