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0版:每日新闻·连线
3  4  
PDF 版
· 丽水通济堰 前景不妙
· 与火车抢道 命丧轮下
· 甬台温高速 三车追尾
· 今秋饱览 皮都风情
· 车灯下 河里合力救人
· 3元钱不付 付了2000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8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1500年前建造并保存至今的丽水通济堰,有着一部“个人传记”,至今还浇灌着3万亩良田。这样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如今会被开发区蚕食吗?
丽水通济堰 前景不妙
■本报记者 郭闻 薛建国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首创拱坝形式,在我国水利史和力学原理应用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1962年,它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它又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通济堰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石头大坝、水流湍急、两岸卵石堆积——我们是以都江堰的形象来想象它了。而通济堰,它是一座江南的“堰”,秀美而平和。

  通济堰隐身在两岸茂竹修林的青山之间,一条呈拱型的石桥把松荫溪隔成有明显落差的上下两段,上游的一潭碧水“哗哗”地通过堰区,除了鸟鸣,一切静谧。

  为了一座堰 修了一本志

  通济堰大坝首创了拱坝形式,这在古代堰坝中是罕见的,现存的多为直形坝。拱坝较直坝加长了坝体,相应地降低了大坝的单宽流量,减少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的冲击力,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洪峰能力;其次,拱坝改变了水流方向,使溪水沿拱坝圆心方向泄流,并相互消长,减轻了对堰坝护坡、溪岸的破坏;拱坝与排砂闸共同作用形成螺旋流,能排去通济闸前的淤沙。

  通济堰坝露出水面的部分仅一二尺左右,似貌不惊人,但它的底部工程则是浩大的,拱坝截流时也颇费了番功夫。大坝最初为木筱结构,南宋年间改为石坝。1954年维修大坝时,发现坝底的卵石层上铺有两层巨松(水底松木不易腐烂),现代称之为“眠牛”,可大大均衡坝身的重量,稳固坝体。

  碧湖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落差20米,通济堰即根据这样的地理形势营造,从而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不需再靠外力支援。通济堰每天能拦入堰渠20多万立方米的水量,干渠长22.5公里,分为上中下三源灌区。干渠分凿出支渠48条,支渠再分凿出毛渠321条,并在堰渠上建有大小概闸72座,各渠边又有众多的湖塘储蓄(像长藤结瓜般),以备旱时不足,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完全符合现代水利工程多级水利网分派布置。

  由于通济堰在堰坝形制、生产生活上的重要性,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时,首次汇编宋元明历代有关通济堰的碑记,辑成《通济堰志》,后在清代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又三次重修增补。通常说来,志书或为府治记史或为名人作传,而像这样为一个地方性的水利工程专门修志成书,在我国志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护堰世家感慨今不如昔

  用“护堰世家”这个词来定义通济堰旁堰头村诸葛家,是比较合适的。诸葛一家世代在通济堰边居住,他们把通济堰看作了母亲堰,在这里,若是没有这条堰,便不会有作物的丰收。父亲诸葛金文从年轻时起便是通济堰的守护人,只要发现有堵塞渠道、砍树等破坏行为,便会出来制止。

  前几年,诸葛金文年迈,让儿子诸葛长友接过文保员的担子。

  只是近两年,大家对堰区的重视和保护越来越弱了,毕竟靠诸葛长友一个人的力量是顾不了这么一大片堰区的。先是上游堰山伐木太多造成水土流失,那是村民们生产香菇需要大量的木材做香菇培基;再后来,大家觉得现代水利工程这么发达,还需要这么老的石堰干嘛。于是,有水利部门提出要用钢筋混凝土改造通济堰。1989年,通济堰中通船用的通济闸被全面整修,改为水泥框架半机械启闭闸门。开启时,整块水泥闸板自下而上提起,砂石随之涌入堰渠,造成渠道砂石大量淤塞;而以前,则是木概枋自上而下一块块提起,底下木枋能有效地阻止砂石冲入渠道,更为科学合理。

  现如今,站在通济堰上往下看,宽阔的松荫溪下游河面隆起一堆堆的小片陆地,那是河道泥沙淤积形成的,而以前,由于会定时清理,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诸葛长友说,以前溪水很深而且水流很急,溪鱼多得可以用网捞,这种溪鱼还成了碧湖平原的特产,外面的人来都点名要吃这道菜,可惜现在很难抓着这种鱼了。

  “活文物”生死未卜

  但自2003年以来,当地文保人士和许多市民不断向社会发出呼吁:救救通济堰!

  近日,记者获知,丽水莲都区现已把碧湖平原产业区块进行开发。7月13日,总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的莲都区碧湖产业区块开园。

  据了解,丽水市城建委员会曾召开过一次关于通济堰保护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定下了一个原则:干渠服从保护,支渠服从开发。

  对这个原则,当地文保部门负责人仍很担忧,因为这样的开发,必然使所有的支渠、毛渠荡然无存。

  宋煊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他说:“我参与了通济堰文物保护规划纲要的制定。通济堰的灌溉体系是一个整体,如果去掉了大部分就不可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拿掉很容易,想恢复却几乎不可能。通济堰已存在了1500年,历经十几个朝代,不应该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我认为应该扩大和加强保护通济堰的规模,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创造条件。”

  莲都区有关方面认为,碧湖产业区块的建设将加快莲都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目前,碧湖产业区块已与温州十几家制鞋企业基本达成了投资协议,预安排土地500多亩,让企业进园开发。

  2005年4月,浙江省文物局已发文同意设立碧湖产业区块,并于本月3日发文批准《浙江通济堰碧湖产业区块道路工程文保初步设计》,完成产业区块内路网建设文保报批工作。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