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银行到大秦铁路再到中国国航。短短40天内,3只超级大盘股陆续进入发行进程。而自中工国际启动新股发行的闸门以来,3个月中,A股市场先后有21只新股获批发行,已募集和计划募集的资金额超过500亿元,新股上市让A股市场总市值陡增1/5。
钱就这么来了,从南到北,从上至下,从百亿基金到刚进市场扑腾的升斗股民,数以千亿计的场外资金涌入市场。在对新股盛宴的利益追逐中,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也在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味”。
落入“摇摇乐”的陷阱
“新股中签越来越难了”——一直热衷申购新股的王松涛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股民,王松涛曾经有过“中一个号就挣4万多元的经历。”当年,五粮液、浦发银行上市让他赚了不少钱。所以,今年新股恢复发行后,王松涛立刻投身到“摇啊摇”的热潮中来。
“我资金算比较多的,一般每次都要申购八九十个号以上。即便中奖一个两个,好歹都能挣个几千元以上。”王松涛说。
可7月26日,世博股份网上发行,王松涛一口气申购了290多个号,结果一个没中。但他不气馁,坚持认为新股申购会带来回报。
对于新股申购资金的增加,机构的感觉更加敏锐。“你看看交易所的回购利率就知道了嘛。”老陈手点着电脑屏说道。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下属投资公司的经理,老陈在今年中行发行时,一股脑儿把原来放在货币基金里的上亿资金全部拿来摇新股。现在,专攻新股的他对于中签率和资金利率格外敏感。
“中行发行时,交易所7天的回购利率最高是2.7。而到了大秦铁路发行的时候,7天回购利率都超过了6.6%了。明摆着,越来越多的机构,拿着国债在市场上借钱摇新股。” 他说。
类似的资金热潮正在到处发动。基金二季度季报显示,货币基金的存量规模减少了1000亿。来自基金公司的消息是,这些赎回的资金多半去了新股市场。
与之相呼应的就是新股冻结资金越来越多,而中签率越来越低。从大同煤业发行时的1.08%,到世博股份的0.15%,新股发行的中签水平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往下掉。
询价高企 机构博傻
一级市场钱潮涌动的结果,是新股上市价格的水涨船高,而这又反过来拉动了对于新股的需求,更进一步则是机构询价的表现。新股就好像一根铜线,一路把资金市场的热度传导到了新股发行的最上端——初步询价。
目前的新股发行(IPO)实行询价发行制度,即通过初步询价决定价格区间,机构二次询价形成定价,所有投资者再以资金申购的方式完成新股发行。
但这种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形成发行价的方式却渐渐面临一些非理性思维的考验。尤其是大秦铁路之后的初步询价中,机构的亢奋情绪越来越明显。
除去宏润建设和粤水电两公司的行业属性受限外,其他六只最近发行的新股,在初步询价中,均有机构报价高于30倍市盈率以上的报价。而报出高价的尤以证券公司和QFII为多。
有基金经理私下承认,他们现在报价时更看重的是二级市场因素。“新股发行短期内看风险不大,我们做新股看的是短期,上市就抛,谁管这公司将来怎么着?”
一些QFII机构负责人透露,他们参与新股发行是因为,刚开始发行时申购风险不大,可以做制度性套利。“不过,这种制度性利润能否持续我们一直在关注。一旦新股风险出现,我们就会劝退客户参与新股申购。”一位QFII人士表示。
在类似心态的影响下,新股初步询价中的机构报价越来越高,并和最终的发行区间倒挂。而部分新股发行后的上市价乃至发行价又和同业的定价水平倒挂。形成了双重倒挂局面。
不择手段的摇新方式
每当有新股网上发行,下午2点钟,申银万国证券上海黄兴路营业部309房间,都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场景。五六个股民每人手把两台电脑,随着“三、二、一”的倒数,他们同时按下了键盘。
这是大户们申购新股的一个诀窍。“根据我们前些年摇新(申购新股)的经验,一起按下键盘,新股申购代码联号的可能就比较大。而买成联号,新股中签的概率就比较大。”老股民吴绍立说。
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新股申购市场,让营业部在争夺客户时也备受压力。一些营业部经理反映,很多大户现在来营业部开户,首先问有没有“T+3”,(即提前一天解冻新股冻结资金,这样可以更多获得新股申购机会)。而这是证监会刚刚“叫停”的业务范围。
就在个人投资者在新股市场绞尽脑汁,争取新股的“收成”时。在另一条跑道上,机构投资者却在为另一样东西奔忙。那就是——新股询价的资格。
有了询价资格,就能参与中签水平较高的网下询价,就能拿到更多的新股,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对于机构来说,询价资格的经济意义绝对不可忽视。
而网上网下的中签率水平也确实相差悬殊。一般情况下,网下的中签率是网上的3倍以上。比如大秦铁路网下中签率4.1%。网上只有1.4%。中国银行网下中签率4.7%,网上只有1.9%。而且,两者兼中兼得,参与网下申购,一点也不耽误机构同时在网上摇新股里挣钱。
在询价资格的申请中,机构争夺的不是“资格”而是“时间”。因为,对于机构能不能参与询价,在相关的通知中都规定的一清二楚,而在新股尤其大盘新股发行前,能否成功跻身“询价资格”恰恰是新股申购利益之所在。
据《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