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妍婷 钟慧丽西藏报道
连绵不绝的高原和荒漠,山里头的金子、玛瑙和玉石,盐湖边白茫茫的盐粒……如果说“青藏线浙商寻踪”第一站青海给人感觉辽阔而神秘,那么第二站——西藏之行给记者的感觉则更真实而“痛苦”。
离开青海后,本报特别采访团的两位记者兵分两路,张妍婷坐火车沿青藏铁路直接到拉萨;钟慧丽坐汽车,沿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到那曲,沿途采访后到拉萨汇合。
青藏公路一线可用“四季分明”来形容,一路上阳光、小雨、暴雪、冰雹轮流出现,在格尔木穿短袖的记者,到唐古拉山口遇大雪,冷得差点冻掉手指,不得不向男同志借羽绒服穿。而到了传说中不长一棵树的那曲时,我们已经经过15个小时的高原车程,当晚大家几乎人手一个氧气袋,第二天早上都捂着脑袋出门,到外面采访。
那曲当地的浙商,负责跑马场施工的温州人陈永强来了好几年了,两星期才敢洗一次澡;开发浙江商城的诸暨小伙子冯钶,呆了半年觉得自己已经完全适应,哪知跑去打篮球才八分钟就头痛欲裂……
从那曲到拉萨,经过羊八井时我们终于看到了第一棵树,由此开始草木丰润,大片油菜花和青稞像地毯一样铺到天际线——这里的浙商生活明显滋润很多,温州人陈建瑶甚至开玩笑:“我是个西藏人了。”
但是不管在哪里,我们的这些老乡们,都表现出乐观、活跃的状态,有的在当地投资最大的商贸城,有的在筹建独一无二的汽配城……他们走在别人前面,战胜对青藏高原气候、人文环境的不适应,进一步改变环境。那曲地办综合科的达瓦扎巴告诉记者:包括浙江商人在内的许多人来到那曲后,使当地社会环境、居民观念有了很大改变,“我甚至觉得气候条件也在改善,空气湿润多了。许多浙商表示,过来一星期后,就基本适应这里的天气了。”
这些老乡们主动跟藏族人民交朋友,融入当地社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很高评价。拉萨市招商引资局局长米玛次仁告诉记者:老一辈浙商在西藏扎根几十年了,新的浙商还在源源不断涌入拉萨。今年8月的雪顿节招商会上,他们将推出140个项目及许多优惠措施,非常欢迎浙江商人去投资。“当地人很信任浙江人,觉得凡是浙商来做的事情,都能做成功。”
“青藏线浙商寻踪”采访团此次共8人,除了本报的两位女将外,还有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5位记者和本次活动的特别支持单位安信伟光有限公司的一位代表。他们从7月23日出发后,过青海到西藏,一路风光一路情,在这次特别的采访活动中,大家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结束了在西藏的采访后,我们又奔赴关闭44年后刚刚重新开放的中印边境的贸易口岸——乃堆拉山口,将为大家带来神秘而新鲜的边境浙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