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妈人长得精瘦精瘦的,黑黝黝的脸庞上布满皱纹。不过她走在街上,街坊邻居都热情地冲她打招呼。常有人说:“三个月前吃了你的菜,现在也忘不了!”
吴大妈所在的西岸村,几乎每一户要办红白喜事的人家,都请吴大妈掌厨。凡是吴大妈烧的菜,哪怕由最简单的几样原料凑成,吃起来也让人赞不绝口。
西岸村位于温州永嘉桥下镇,每户叫吴大妈过来帮忙的人家,即使是亲戚,也要硬塞给她些辛苦费。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吴大妈是个大好人,不管人家付多少辛苦费,她都用同样的认真对待。
几乎没有一个人说吴大妈烧的菜不好吃。吴大妈的招牌也越来越响亮了。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吴一刀”。
儿女婚事让她愁
早年的时候,吴大妈的丈夫就因病去世了。吴大妈一手拉扯大了两个孩子,儿女的学费、零花钱,都是从那微薄的薪水和替人烧菜赚的几个辛苦钱中挤出来的。
2003年,吴大妈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吴大妈原以为这回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另一个现实又摆在眼前:儿子娶媳妇要新房;女儿嫁人要嫁妆。现代人都是很现实的,没有钱怎么谈婚论嫁呢。何况吴大妈觉得两个孩子从小就没爸,已经够可怜了,她不想将他们的人生大事草草将就,一定要将他们的事情办得跟别人一样好。
可家里的那点钱,早被两个孩子读书耗光了,住的房子还是孩子他爸留下的,儿子大学毕业一时又找不到工作。眼看儿子、女儿的年龄越来越大,吴大妈心里那个急啊!
吴大妈想到要赚钱,唯一的出路还是替人烧菜。于是,以前都是别人家有了红白喜事来联系吴大妈,现在是吴大妈主动去联系他们。可西岸村毕竟只是个小村,一年到头能有几桩红白喜事呢?
于是,吴大妈就到其他村找,还跑到镇上找。可一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几桩红白喜事让吴大妈帮忙。再说,温州人图吉利,无论出嫁还是出殡都要挑个吉利的日子进行。因此,有时一天有好几桩红白喜事让吴大妈掌厨,弄得分身乏术;更多时候,却是闲在家里。
进军“家庭厨房”
吴大妈曾想过自己开家饭店。可盖新房的钱都没有,哪来资金开饭店?再说,吴大妈是个胆子挺小的人,她怕饭店开砸了,儿子的新房子就更没着落了。
一天,同村的王丽娟忽然风尘仆仆地来找她烧饭。原来,她在外地求学的儿子带了几个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来了,烧几个好菜总免不了,一想到烧菜,王丽娟就想到了吴大妈。
这事情对吴大妈的触动很大。她想:很多家庭都隔三岔五地有客人来访,家庭都会留客人吃饭;现在酒店里环境嘈杂,而且费用又高,因此,一些家庭纷纷选择在家里摆一桌丰盛的菜来招待客人。而一桌丰盛的菜,既要讲究菜的品种,更要讲究菜烧得是否好吃。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家庭主妇都能烧一手好菜。况且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很多家庭主妇自己都懒得动手烧菜。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吴大妈叫儿子当晚就到文印室印了几百份传单。传单的标题为“‘吴一刀’进军‘家庭厨房’,大体内容为吴大妈愿意亲自到人家的厨房烧菜,辛苦费根据烧菜的量定,每次30~200元不等。
由于吴大妈烧的菜在当地拥有极好的口碑,传单发出后,效果不错。家里来客的人家请吴大妈来烧菜;家里没来客但为了开胃的人家,也请吴大妈过来烧菜。吴大妈一时成为当地的红人,很多人抢着要吴大妈烧菜。大妈笑着说,当时有两户人家为争她,差点吵起来了。
“吴一刀”壮大成“吴家军”
由于年纪大了,又整天操劳,2005年7月,吴大妈不幸累倒了。医生再三警告她,再也不能没日没夜地替人家烧菜了!
手脚闲下来的吴大妈,头脑却闲不下来。她一边想着儿子的新房还没着落,女儿又快要嫁人了;一边又想着“家庭厨房”的火爆场景。她心想:天下能将菜烧得好吃的人并非她一个,既然她不能常常烧了,为何不组织别人去做呢?
说干就干,在儿女的帮助下,吴大妈招了批职校厨师专业的毕业生,成立了一家专门提供家庭厨师服务的公司。
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吴大妈一手创办的公司迅速走红。公司的业务范围,不知不觉由桥下镇扩展到富有温州小浦东之称的瓯北镇。
吴大妈的公司实行业绩分红制,大妈人又很好,对员工跟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因此,公司里面每一位员工都兢兢业业地烧菜,谁也不马虎,整个公司,也赢得了“吴家军”的美誉。
2006年1月,在村里人的啧啧羡慕声中,吴大妈家终于盖起了新房。连吴大妈自己都难以置信:建房、装修、买家具的整个过程,她没有向别人伸手借一分钱。同时,吴大妈的女儿也体体面面地出嫁了。
戚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