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4版:新知·人物新闻
3  4  
PDF 版
· 名校长 问诊教育产业化
· 爱情博士 相爱需要学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8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名校长 问诊教育产业化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明天上午走进“大讲堂”
  本报讯 一边是高校扩招,一边是就业瓶颈,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到底该何去何从?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这些无疑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明天上午9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宝成就将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浙江图文馆人文大讲堂”,主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此次大讲堂作出了鼎力相助。

  

  倡导国学的先锋

  

  随着去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在社会各界眼中纪宝成是倡导国学的“先锋”。他说:“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和‘左’的思潮影响,国学在近百年实际上是个衰微的过程。我国的文脉出现了断裂,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脊椎,一个人的脊椎断了的话,那这个人就完了,现在要再树立起这个脊梁,延续中国文脉就是要重倡国学。”

  纪宝成认为,重振国学有很多重意义,比如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方面,比如在提高国人道德水准与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比如在传承中华文明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方面,再比如在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加强国际影响方面,等等。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国学的重要意义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国学在高校课程中从没占据过主导地位,对国学的研究还很不够,这也是促使纪宝成开设国学院的原因之一。纪宝成认为,要善于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西方的,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祖先留下来的。所有的创新都是在继承基础上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身为中国高等学府的学者,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丝毫道理不去继承、不去推动国学发展。

  纪宝成也坦言,由于整个社会在国学教育与研究上的力量较薄弱,人民大学国学院也面临着师资力量匮乏、制度创新、经费投入等挑战。

  读大学不仅仅是投资

  如果说重振国学是当务之急,那么创新也同样是高等教育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之一。例如本报记者上月在上海采访“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纪校长认为目前至少有四种因素制约中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目前中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偏于知识灌输,忽视创新人格的养成;虽然号称素质教育,但从来都是只问考试分数,包括操行品德在内的其他素质一概不问,这种选拔学生的机制难以培养创新人才;第二,学校的教学方式单调,考试、评价体制单一;第三,急于求成,忽视基础的整个社会风气也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第四,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也是四大制约因素之一。

  “创新不是灵机一动、灵光一现,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纪宝成解释说。在他看来,任何社会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浮躁的思想,但不能让这种思想成为主流,“探索未来,传承文明”的大学精神必须固守。他强调:“我反对如今的一种社会思潮,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更容易地获取财富,把高等教育纯粹作为一种投资。”  

  清算教育产业化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教育大会,大会一致认为“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纪宝成在担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时,就曾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明确反对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于1999年11月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了“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的记者访谈。今年年初,他又在《南方周末》发表“清算教育产业化”一文,希望有助于正本清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他说:“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鼓吹要像兴办工商业一样兴办国民教育,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学校。企业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学校也应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然而,教育毕竟不是经济,它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并不是想回避就回避得了的。”

  “如果教育成了盈利性产业,经济效益第一;学校成了学店,利润第一;教师成了店员,创收第一;学生成了顾客,有钱第一;知识成了商品,畅销第一。那么,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社会又将走向何方?事实上,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自己的国民实行完全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政府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纪宝成强调说。          本报记者 沈蒙和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