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媒体观点
· 人物说法
· 死神的“新武器”
· 真是孩子的发明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8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真是孩子的发明吗
  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会日前在澳门鸣金收兵。云南有一位高中一年级女生获得两项大奖。在这次大会上,其父透露了一个内情,他女儿有3位老师,“一名院士教她方法,一名云南大学教授教她思路,一名博士研究生跟她一起合作”。(据《人民日报》8月9日报道)    

  本来小小年纪,取得如此成绩倒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但其父的这一内情透露,却使人平添许多忧虑:孩子们取得的成果里,究竟有多少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青蒿鲨烯合酶RNA干涉基因对烟草的遗传转化”、“人脐带血来源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研究”、“灵芝多糖协同化疗药物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理初探”……据报道说,这些读来非常拗口的文字,竟然是孩子们向这次大会提交的研究课题。很难想象,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有了他们,那些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会不会因此而“失业”呢?

  我们无意责怪孩子。相信这些孩子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他们爱好科技创新,其实就像许多孩子爱好音乐和绘画等,是一种兴趣使然。但在家长的作用下,往往会使他们的兴趣产生变异。有的其实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兴趣,而屈就于家庭和社会给予的压力。

  报道说,在这次大赛开幕式上,“粗略计算一下,看台上的人数大约有2000,而内地选手家长模样的人差不多占到了1/4。”家长的热情可见一斑。家长的热情为什么会这么高?对很多家长或老师说,这种热情是受高考加分趋使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高考可以获得20分的加分。在一些省份,获奖的孩子实际上就获得了高校保送生测试的入场券。以笔者之见,这种挂钩并没有什么不好,带动更多的素质教育是肯定的。那位父亲有一句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人总是需要激励的,对吧?如果没有加分作为一种驱动,可能也有学生来参加大赛,得到锻炼,但效果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好。”但这一切,不能成为成年人介入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理由。

  鼓励年轻人科技创新,是因为年轻人思想活跃,没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成年人把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填鸭式”地强加给孩子们是不妥的,因为这些可能是孩子们尚不能理解和消化的东西,容易抑制他们的思维发展。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德总是被放在首位的。在这次大赛上,孩子们所谓的科技创新成果,其实很多就是家长的劳动成果。据悉,参加这次大赛的孩子,大多数都有比较良好的家庭背景,很多人至少有一个家长从事高层次的科技研究工作。当然,这是家长们心甘情愿的给予,但作为家长有没有想过诚实做人问题,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导向?相对于高考分数来说,高尚的人格的难道不更为可贵吗?

  中国人非常注重亲情。这应该是一种美德。但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亲情作用下的人们往往是不太讲究方式方法的。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包揽过本该由孩子自己来做的事情。就拿我们办报的人来说,老师让孩子回家制作一份小报,看到孩子抓耳挠腮很是为难的样子,干脆自己代劳一把,当老师把孩子来夸赞时,不知孩子是否心安理得?即使孩子心安理得,家长能否心安理得?联想开来,我们为孩子包揽的实在太多了,放手孩子,就是放飞他们的理想,放心他们的自由,多好!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