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张丹丹 本报记者 俞萍丽
一位专业的理财师,应该不会将自己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是姚进似乎对基金非常“专一”,经过早年的摸索和打拼,如今的他将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经营他的15只基金上,只不过,基金里还是有很多窍门。“一个篮子里,鸡蛋的数量比例应该是多少?”成了他眼下最感兴趣的“算术题”。
涉水股市平平过
1994年,股票最热门的时候,参加工作不久的姚进加入了炒股大军,“当时的股票指数还很低,当年12月的时候只有200多个点,很多人都像不要钱似的大量购买。”
但是几经沉浮,股市里并没赚到钱,到2002年,姚进全身而退,卖掉所有股票,持币观望,“当时要大钱没大钱、要经验没经验、要时间没时间,作为一个小股民,算是在股市呛了很多口水”,姚进的第一桶金挖得并不顺利,不过倒是给他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只要想理财投资,都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和经营。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股票同基金类似,都需要长期持有,切忌快进快出。”在姚进看来,短期的股票市场风云突变,风险难以控制,因此“见好就收”的想法并不现实,而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股票市场的长期走势还是上扬的,“因为中国和国际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是提高的”。因此,“长线投资”成了姚进投资理财的“大宗方针”。
长线投资看好基金
2003年算是姚进理财最重要的一年,因为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基金。姚进购买基金其实比较偶然,因为他从事基金代销,工作需要他全面了解基金的原理和操作过程,在工作同时,他渐渐发现了基金的投资价值,于是他开始热衷于这种当时还不被众人接受的理财方式,“除了华安创新,当时交通银行发行的几只基金我都买了。”他认为基金风险小于股票,但收益远远又高于储蓄,最主要的是“基金通常都是由投资专家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值得信赖,也比自己贸然地购买股票更稳妥。”
这一投资还真是不可收拾,短短的几年内,姚进就买过30多只不同类型的基金,目前持有15只基金。慢慢地,他也摸索出很多道道来。
不同种类基金的配置也让他琢磨了很久,最终根据自己的实力,将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调整为60%、30%、10%,“比例配置非常重要,同时也很难。你想啊,既要尽可能降低风险,又要赚取最多收益,有时候很难调配。我离退休还早,小孩又不需要花大钱,我能够承担的风险相对要高些,所以就慢慢将股票基金的比例增加。”看着今年上半年红火的股票市场,姚进准备将股票基金的比例适当降低。“今年下半年的股票点数应该会下降,等到股票市场点数降低到一定数量时再重新增加股票基金的比例。”他说。
投资回报10%左右
姚进最看好基金投资,并且强力推荐客户们购买基金,尽管他最意外、也算是最成功的一笔投资却是在房产上,“机缘巧合,在如今房产不景气的时候,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但是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长期投资的好门路,他将90%以上的资产都投入了基金,而不是房产。“好比挖100个坑才有机会获得1桶水,我宁愿挖1个坑就有1杯水。”
姚进的基金收益一般都在10%左右,即使是他最得意的招商优质成长,不同阶段的排名都在前20位,广受看好,收益也没有超过20%。当然,他也有戏剧性的经历,曾经持有的国联优质曾给他带来40%的收益,“我在前年购买的国联,随后大盘暴跌,亏损超过10%,心灰意冷的情况下我将它打入冷宫,没有想到今年上半年股市欣欣向荣,这只基金‘咸鱼翻身’。”姚进的货币基金通常持有时间都比较长,“因为风险小、收益稳定,不需要我经常关注”,相比之下的股票基金通常只持有三四种,这与姚进本身从事理财工作也有关系,“通常的客户没有那么多时间专门研究理财,我不会推荐他们如此短期地持有基金”。
对于储蓄,姚进的观点是留足3个月的现金备用金足矣。在他眼中,这是每个人投资理财的第一步,“只有留有一定的备用现金,才可以放心地去投资其他理财产品。这已经不是一份投资了,而是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