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度无人喝彩的“编剧”行当又吃香了——由浙江戏剧家协会举办的首期青年编剧培训班昨日结束剧本创作入门授课,即将进入戏剧创作实践。记者在省文联授课现场发现,第一批学员来自剧团等文艺单位的非常少,他们的本职是记者、公司营销人员、文化公司撰稿人等。
浙大西溪校区(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历史上曾有一个昙花一现的专业——戏剧编剧。1992年,为改变浙江戏剧编剧青黄不接状况,省文化厅与杭州大学合办了我省首个戏剧编剧专业,当时“戏剧编剧班”招有20人。只是这个班的学生毕业后或担任节目主持人,或从事新闻工作,无人愿意继续“编剧”行当,仅此一届后,该专业便告结束。
给青年编剧培训班上课的老师之一胡小孩,当年是杭大这个编剧班的兼职教授。从呼吁成立编剧专业,到最后看学员纷纷“改行”,他是亲历的当事人。今年省戏剧家协会开出这个培训班,并陆续有人前往报名,在喜悦之时,他甚至觉得有点意外。
记者昨日采访也发现,上课学员中奔着舞台剧编剧而来的不是主流人群。除了一位余姚艺术剧院工作的学员与舞台剧搭边,其他人不是为兴趣而来就是为电视写剧本而来。其中两位来自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学员,本身一直负责为电视台自办栏目提供原创剧本。《开心一家门》、《本塘第一剧》、《青春门五号》、《开心茶馆》等电视台栏目,已催生大量剧本需求。主办这次培训班的“浙江编剧中心”主任吕建华说,当年编剧专业学员“改行”,既有学员本身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比如青年编剧作品很少有机会走上舞台,而电视台自办栏目更新快,内容需求大,使编剧有了用武之地。
吕建华说,传统培养编剧的一些单位,如各市县文化馆和剧团等,培训班都向其发过介绍,几乎无人响应。来上课的学员大部分是看到钱江晚报的报道,因着自己兴趣爱好前来报名。如来自某报社的小汤,工作之余已写了几个越剧剧本,但还想接受较系统的培训。
据悉,在这第一期培训班之后,省剧协还将继续举办第二期、第三期,新一期“动漫编剧专修班”也在筹备中。
本报记者 王玲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