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露宿清华 五味杂陈
· 格拉斯 离我们有多远?
· 人物说法
· 如此挑战吉尼斯,省省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8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露宿清华 五味杂陈
对清华新生父母露宿操场的讨论
  

  不如当成励志课

  ■ 张国举

  笔者以为,百名学生家长露宿清华校园无关谁羞谁耻,只关天下父母可怜爱心,我们不妨停止争议,将家长露宿校园当作一堂生动的励志课。

  众所周知,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多分布在首都或者大城市,在首都和大城市里,且不说住宿资源能否承受大量的临时的流动人口,但就其昂贵的住宿成本而言,许多本已为供学窘迫不堪的农民,要想安逸住宿毕竟是一种奢侈和奢望。家长露宿校园是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发展落后及慈善环境不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我们必须接受这个充满苦难和辛酸的现实,尤其是那些正在为读书而使父母陷入辛酸和可怜的学生,他们更应认清这个社会的落后与苦难现实,进而把家长露宿校园当成一堂生动的励志课,矢志学好知识成为栋梁之才,牢记恩情回报父母,改变社会的落后与苦难,使明天的社会再无露宿现象。无论从感情还是形式上讲,家长露宿校园都应成为学生励志的生动一课。

  何必打破美好亲情

  ■ 欧木华

  指责送孩子上大学的家长是在溺爱子女,就有些以偏概全了,毕竟,陪孩子上北京来入学,并不一定都是在溺爱孩子,独立不等于孤立。

  在西方国家,有家长送孩子上大学的吗?有,哈佛有,其他学校有,就连最崇尚自立精神和军人气质的西点军校也有,哈佛甚至还有学生家长会。这些学校甚至还会邀请一些家长当观礼嘉宾,参加孩子的入学仪式,共同见证那一神圣而美好的时刻。唯一不同的是人家的交通工具发达,汽车普及,以致我们体会不到陪伴而已。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将会更大。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当家长被邀请参加当入学典礼或毕业典礼观礼嘉宾,我想,荡漾在学生心中的,一定是那种神圣自豪、感谢父母的美好情绪,而在父母心中的,一定是欣慰和快乐。这种崇高的场景对于一个孩子的心灵洗涤作用将会是多么重要,而这样的情绪交融,又何尝不是种和谐的美丽?

  “昂贵教育”之痛

  ■ 张红蕊

  露宿的背后正是对“昂贵教育”的无声拷问。其实类似这样的场景早就上演过。看那些睡在清华操场上的上百名家长,其中的难言之隐不言而喻。尽管“露宿清华操场也是喜悦”,但谁能体味到这种喜悦的背后又有几多无奈、几多忧愁?教育诉求的不仅是精神的乐园,也应该担负文明、和谐社会的文化责任。而露宿在清华操场上的家长们,却让我们窥视到依附在“教育高消费”之上的尴尬和痛心:含辛茹苦的将优秀儿女奉送到大学,而自己却因为经济拮据而露宿星空。与其说这是家长不堪教育负重的缩影,还不如说是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不足的直面拷问。

  清华“露羞”

  ■ 邓清波

  虽然学校表示已经尽力,但我还是表示怀疑:偌大的清华,难道除了操场、体育馆的台阶等,就真的没有更好地可供家长们借宿一晚的地方?总而言之,让千里迢迢赶来的家长们露宿校园,实在不应该是堂堂清华的待客之道。我以为,这一事件,不仅见证了清华应急能力、管理能力的低下,更见证了清华人文精神的没落,清华是如此冷漠,如此缺乏人情味!

  清华最应该反思的,就是自己的精神的没落,就是现代大学应该有的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济世精神、爱民精神、人本精神,等等。假若清华大学真有如此精神,它在诸多方面,必定可以做得更好。家长露宿,实乃清华露羞。

  更多的理性思考

  ■ 心华

  现在有一怪现象,只要一与北大、清华沾边,总是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我很是担忧,会不会也有一天发生“审美疲劳”。到那时,北大、清华可能就太寂寞了。前几天发生的由昆明两家媒体和某民营公司“包机送清华、北大学子进京”事件,就赚足了众人的眼球和口水。

  那些送孩子来清华报到却又露宿校园的家庭应该是不富裕但又不太穷,如果太穷也就不会送孩子来报到了。送孩子来清华报到,多半是家长想借此机会顺便看看北京,看看清华罢了,与学生应该是无多大关联的。有些人认为是现在的学生太娇生惯养了,考上了清华还要家长送,我觉得这话太失偏颇。家长要送,孩子当然高兴,如果不送,孩子难道就不能到学校报到吗?太小看人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挠之!家长露宿也不是大不了的事,如果真要有错,也不能全算在清华的头上。对清华的责难我觉得应该在学术上,如果清华的学术上出了问题,全国人民都不应该原谅。像这种似是而非的小事就别再为难清华了。 王董平 整理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