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生命
3  4  
PDF 版
· 72岁老人逃离鬼门关
· 专家提醒:别动辄要求输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8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心脏背着蜗牛壳 每分钟颤动320次
72岁老人逃离鬼门关
3小时生死时速拆除炸弹
■本报通讯员 余宁宁 本报记者 谷伊宁 王蕊
  本报讯 72岁的吴大伯心脏长着一个巨大肿瘤,就像背着一个蜗牛壳,平常人每分钟心脏有规律地跳动70次到80次,而他却是无力颤动320次,难受不要说,而且随时面临停跳危险,回生乏术。一张张病危通知单如十万火急的战情:吴大伯刚胸部电击除颤复跳,女儿还没给他擦完脚,心脏就又无法正常跳动了……上海大医院的医生、德国来杭的专家面对棘手的病情都无奈摇头。是否挑战医疗极限?手术做还是不做?摆在了浙医二院心脏中心的专家团队面前。

  心脏患病十余年 邂逅死神上百次

  十多年前,吴大伯还没退休,在余姚一家企业担任领导工作。死神第一次与他不期而遇。“我记得很清楚,一天我代表厂里到杭州开总结表彰会,台下坐着几百人,我刚上台准备发言,也许是有点紧张吧,话讲到一半,我突然胸闷、胸痛,差点憋过气去,心脏‘突突’乱跳要跳出嗓子眼。我硬撑着,没有晕倒在主席台上。但下了主席台后,双脚软心发慌,再也站不住了。送医院检查,经诊断是恶性心律失常。”

  从此,这个毛病就跟上了吴大伯,严重的时候随时会猝死。开始吃药还可以控制症状,但是走路稍急点,就气喘不止,“感觉心脏里面好像有一只颤抖的手在抓在挠。”送到医院抢救,吴大伯才明白,让他难受得要死是因为心脏乱颤动,多的时候每分钟颤动320次。除颤不及时,吴大伯心脏随时会停跳。

  “这个病,不知道什么时候发,不要说父亲日日提心吊胆,我们全家人生活也被打乱了。做儿女的每天手机不关,随时准备送父亲去医院。这十多年来,不知接到多少份病危通知书了。”发作越来越频繁,吴大伯7年前安装了自动心脏除颤器,随时控制突发病情。

  7年下来,因为经常发病,除颤器的电池都换了两次,其间上百次给吴大伯心跳纠错,救他一命。负责吴大伯长期治疗的浙医二院心脏中心顾问、心血管内科资深专家单江教授,成了他们一家人的老朋友。

  死神步步紧逼 抢救时不我待

  吴大伯脆弱的心脏又雪上加霜,心脏超生波检查,专家发现他心脏上长出了脂肪瘤,而且生长速度很快。死神步步紧逼——一个月前,吴大伯又一次严重发病,送到医院发现,除颤器已经不起作用了。上海的专家、德国的专家一一会诊,推测:肿瘤长得太快,开刀摘除肿瘤,心脏可能就再也无法恢复跳动。

  手术的风险显而易见,生命在绝望中消耗它最后的能量。浙医二院心脏中心调集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心超、麻醉科专家,以团队精诚合作的力量决心向死神宣战。中心副主任、心超专家游向东主任医师在仔细检查后发现,吴大伯除了肿瘤几乎占满了整个左心室外,还有危及生命的室壁瘤,但仍然有一线生机。进一步的冠脉造影证实,肿瘤已使冠脉移位,且交织在一起,给手术带来重重障碍。

  单江教授根据多年的病情演变,作出了大胆预测:顽固的心律失常很可能与肿瘤有关,如果顺利摘除肿瘤,很可能解除心脏和肺的负担,纠正心律失常。”

  心内科专家的精湛技术让吴大伯十多年来穿越了无数次死亡线。今年炎热的8月,吴大伯是否能与心脏中心的各科医生一起最终击退死神?“我想搏一次!”吴大伯手术前对医生说,语气虚弱,但语调坚定。

  惊心动魄3小时 换得生命第二春

  14日8:00,在医护人员和儿子女儿的护送下,吴大伯被推进了手术室。一切准备就绪,麻醉专家精确计算麻醉量,保证吴大伯顺利接受手术,又不至于心脏停跳。

  9:20,手术开始。主刀的中心副主任、心胸外科教授董爱强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吴大伯的胸腔,摒着呼吸刚刚把吴大伯颤抖的心脏托起,准备切除肿瘤,血压瞬间骤降,心脏面临停跳。与死神的拉锯战展开了:董教授只好把心脏稍微托起,精细切掉一点肿瘤之后,马上把心脏放回胸腔以恢复血压。托起、放下,再托起、再放下,一点点把肿瘤切除,因为心脏主要干线冠状动脉与肿瘤交织在一起,所有动作十分精细,必须避开冠状动脉血管。有几次脆弱的心跳还是经不起拨动,突然停跳,幸好迅速给以除颤,才稍有恢复,继续手术。

  11:05,肿瘤切掉一半的时候,一直“啵啵”显示不正常颤抖的心脏如卸下重负,恢复了正常的“咚咚”心跳声音。奇迹出现了!在场医务人员信心倍增。

  12:10,肿瘤全部切除,医生的妙手之下,历时3个多小时,不可能的手术最终顺利完成。

  15:30,吴大伯苏醒过来,再见到医生,他禁不住流出两行热泪:“我又活下来了!”

  昨日,吴大伯呼吸、心跳正常,走出重症监护病房与家人团聚。

  疑难心病发病趋升 医患配合提高生命质量

  依靠浙医二院心脏中心的团队合作,吴大伯起死回生了。此次吴大伯从接受检查、治疗到手术,集聚了心内科、外科、心超、麻醉各科专家的心血。医生们把这台疑难手术最后的成功归结为合作产生的高效益。“像吴大伯这样的心脏病患者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老龄化的必然趋势。”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教授忧心地说:“目前的形势十分严峻,突发严重的心肌梗塞越来越年轻化,心律失常恶性事件增多,对抗人类头号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医患共同的难题。”

  “只有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才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避免猝死,这是医生首先需要向公众宣教的。”王教授指出,疾病本身的危急特点要求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里抢救病人,一切以病人服务为中心。他说,病人送到医院,急救是否及时得当,治疗后生活质量如何,不再只是靠一两个专家,一两样技术就行。团队合作与规范操作变得十分重要。

  在医疗技术与国际充分接轨的前提下,浙医二院心脏中心遵循国际化的诊治流程和标准,推出了心肌梗塞抢救生命圈,为病人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同时,面对林林总总的心脏治疗抢救技术,如何给患者以知情权,避免过度治疗,采取药物、手术与生活方式等综合治疗手段,中心也走出了一条规范之路。便捷的服务,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团队,良好的沟通,使该院危急心脏病的抢救成功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