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艰涩的《资治通鉴》挑战了大众的阅读难度,但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却解决了这一难题。他耗时十年,用现代语言译成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日前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将分成九辑,以每月推出1至2辑的方式与读者见面。
《资治通鉴》涵盖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至公元959年)文化、政治、经济、人物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柏杨耗时十年(1983—1993年),将其译解成现代语言。他亲手增绘历史地图,并注入了自己的历史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亲切地呈现在今天的读者面前。
据悉,这个版本最大的特色是柏杨将古代生涩的专业名词、官职、地名、天文学名词等等进行了“现代语言”的翻译,使全文读起来非常流畅,像看小说一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柏杨有自己的看法:“没人读《资治通鉴》我并不奇怪,语言是常新的东西,一直在随社会发展而改变,日本光是对《西游记》的翻译如今已是第五代了,莎士比亚、大仲马等作品在英法等国家也都是屡次重译的。所以我出版的《资治通鉴》版本就是想起个带头作用,‘兵部侍郎’是什么?我把它说成‘国防部长’不就懂了,其实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来做这件事就够了。”
“一张地图,一份年表,有了这两样,历史就做成了。”在书中,柏杨花了大量精力,每隔十年左右就制作一幅地图,加上《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编年体,原本复杂的历史题材,一下子变得脉络清晰,读者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作者常以如“太史公言”一样的“柏杨曰”的形式,对重要的事件加入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并以生动诙谐的语言进行了入情入理的总结和评价,是本书最有价值、最精彩的部分。
评论家曾德明说:“柏杨版通鉴轻松活泼的文风独领风骚。柏杨的文章被称为‘柏杨体’,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到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的人,一定大感痛快淋漓,视为天外之音。现在读柏杨版通鉴,同样会有当初这种感觉。”
本报记者 陈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