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4版:人文·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宁浩是不是“童工”
· 需要什么样的“好男儿”
· “隐私”博弈
· 何必为狐狸精“平反”
· 声援阿娇
· 倘若孔子也按血型分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宁浩是不是“童工”
■陆芳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听说《疯狂的石头》好看,于是大众就掏钱去看了。

  投资商的眼睛更是雪亮的,听说中国一个叫宁浩的人拍电影能赚钱,于是都动了心思!在《疯狂的石头》获得好评如潮时,曾经有评论认为宁浩是一个尚未成熟就过早地被资本压榨的“童工”。作为一个亲眼目睹宁浩“发迹”全过程并于前几天亲历他第二部新片签约全过程的记者,我的感受是,“童工”虽然说不上,但资本逐利咄咄逼人的本质把他逼得够呛。另外,他还背负着来自有关电影部门的沉重“期待”——让他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另一个“救市”英雄。

  中国电影不是缺少钱,而是缺少能赚钱的电影。投资商手中攥着大把大把的钱,但他们看见国产电影拍一部亏一部,不是没人看,就是电影圈的一些不良之人用各种法子把钱往自己口袋里装——水这么深,又有谁敢轻易把钱砸下去呢?宁浩拍《疯狂的石头》成本是200万元,最后的票房却超过了2000万元,如此之高的利润,那些商人能不看见吗?不过等他们看见已经迟了一步,来自好莱坞华纳公司的艾秋兴小姐是何等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就是她看中了名不见经传的《疯狂的石头》,并由中影华纳横店公司发行了这部片子,结果大获成功。

  于是宁浩这个对电影十分痴迷、宁愿把拍MV的钱用来拍电影的小导演,一下子被戴上了“中国电影救星”的高帽。记得他曾苦笑着对记者说:“《疯狂的石头》前面的两部作品,全是自己花钱拍的,我是出品人。”而现在这位才29岁的小个子,还来不及歇口气,还来不及再充充电,就马上被领导、投资方、媒体和观众催着赶快上马——票房、票房、票房,赶快再拍一部高票房的《疯狂的赛车》出来。宁浩原本想把它取名为《红色单车》,但大家都觉得不够有票房吸引力,于是改为《疯狂的赛车》。宁浩在新片签约仪式上,面对这个片名,仍然有点讪讪的,投资方的工作人员赶紧在边上向记者解释,说这是暂用名。

  资本有逐利的本性,中国现在不缺文艺片导演,而是缺商业片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现在能赚钱了,但他们那种大投入才能大产出的模式,具有极大的风险。而宁浩的出现显然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投200万元能赚回10倍的票房,简直是奇迹。

  只是宁浩准备好了吗?做一个中国真正的商业片导演?

  现实是,宁浩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时间准备。钱在后面催着,拍吧、拍吧,有多少能耐就先都用出来吧,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