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本报基层联系点的报道
近日,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来杭州做完讲座后,与记者进行了有关“知识分子气质”的讨论。王晓明觉得,任何一个在社会传播文化信息,对社会文化有积极影响的人,都是具有知识分子气质的人,都可被称作知识分子。同时,他对浙江富阳高桥石墓乡的乡村图书馆活动极为赞赏,认为这些文化的种子是最有生命力的。
本报讯 近日,记者来到石墓乡图书馆作了一次深入的采访。石墓乡图书馆的发起人,富阳高桥镇中徐军老师告诉记者,石墓乡村民委员会和石墓乡图书馆一起举办了“我爱石墓”首届本乡大中小学生征文大赛。这次征文共收到石墓村学生征文58篇,历时两个月。还组织了包括富阳著名作家、富阳日报副刊编辑和村委会、图书馆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4篇一等奖、8篇二等奖和16篇三等奖作品。村委会在这件事上也舍得投入,给获奖者颁发了奖金,请印刷店制作了100本征文文集。村主任还表示,以后要每年都出一本本村学生的文集,并且会考虑带学生到外面去参观、旅游,回来再谈感想,再写文章。
据了解,石墓村乡村图书馆是2004年底建立起来的,当时钱江晚报的“我是农民的儿女——乡村中学生作文大赛”正在举办中。富阳教委、高桥镇中的校长、老师觉得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必须使他们能够有大量有益的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心灵开拓眼界,于是他们找到了石墓村党支书戴福兴,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划出一块地方,村委会投入了2万多元,做了书橱书架,成立了一个规模不大,却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图书馆。徐军老师和两个学生王婷婷和陶利清,去年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把图书馆里3000多册书,分门别类整理归档:经典文学类、科普知识类、农业生产类、军事传奇类、传奇幻想类……三个大书橱和一长排书架,是石墓村的骄傲,这里面的书有许多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热心人的捐赠,孩子们甚至在书脊上贴着一些他们自己看得懂的标记,以表明对捐赠者的感谢。如上海社科院的张炼红曾向图书馆捐赠过一笔购书款,徐军老师拿着这笔钱买来一批中外文学名著,这些书的书脊上就贴着“SH”标记,以表明捐赠来自上海。
乡村图书馆现在已初具规模了,大书橱里锁着的都是图书馆的“珍品”,第一个书橱里基本全是外国名著,有《普希金诗选》、《莎士比亚传》、《马尔克斯小说集》、《杰克·伦敦小说全集》、《基度山伯爵》、《福尔摩斯探案集》、《波特莱尔诗全集》、凡尔纳的全套作品等经典作品;第二个书橱里以中国名著为主,古代和现当代的都有。当代作家有王安忆、池莉、刘醒龙、莫言、余华等人的作品,还有《文史百科》、《上下五千年》等。虽然收得不是很全,也缺少系统性,但看得出已经是在尽力构建一个应有的中国文学历史的框架了。有趣的是,里面还放着许多音乐书籍:《怎样欣赏摇滚乐》、《二胡技巧》、《笛子吹奏》、《钢琴基本教程》等。第三个书橱的主要书籍是科普类,以农科图书为主,如《芦荟高产培植技术》、《玉米深加工》、《菜园农药》、《鸡鸭鹅》、《海水养殖技术》、《种好草莓不难》、《南方草药培植》、《珍稀食用菌》、《民事法小全书》、《刑事法小全书》等。“这些书都是村里的中年人在看,”王婷婷说。这个书橱里,还有一些管理方面的书,如《推开顶尖外企之门》、《我去美国读中学》、《留法女生》等。
现今的图书管理员是退休回乡的李大伯,他曾是华东制药厂的工人,老家在石墓村,便在这里管起了图书。“星期六、星期天人很多的,我一步都离不开,不停有人要来借书看书。”
小学三年级的谢忠旗是个胖墩墩的可爱男孩,他常来图书馆,从书橱里拿出了《动物百科》,他就兴致很高地翻看起来。
谢杏云是个即将升高一的女孩子。她喜欢看的是科幻型的系列小说,她从书架上拿下一套书说这是她最喜欢看的书,是一套“大幻想系列丛书”,有《废墟居民》、《蝉为谁鸣》。她说这些书又动人又有趣,有神奇的钢笔,有爱心的老师和邻居,她家里三个姐妹都喜欢。她的小伯伯喜欢看打仗方面的书,叫她帮忙借过一些抗战方面的书籍。
石墓村的乡村图书馆已在方圆几百里出了名。附近的勤未村、郜村、上郜村、水坞村、唐家坞村、猫头山村的村民们现在也都跑来借书看。
不过藏在下面书柜中的杂志都比较破旧过时。记者问孩子们希望帮他们订些什么样的杂志?他们微笑着:“NBA篮球杂志”、“《时尚》杂志”和“电脑杂志。”
本报记者 文 敏
本报记者 潘良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