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6版:财富·新闻
3  4  
PDF 版
· 储蓄、投资、买保险 占了浙江人三成开支 买车、买房,借钱花 人均新增贷款623元
· 温州商人北上并购 遭遇“水土不服”
· 河坊街来了模特马
· 缺了市民卡,今后可能没法看病
· 一位外国大买家破产 苏泊尔获赔268万美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州商人北上并购 遭遇“水土不服”
  ■本报通讯员 史燕 本报记者 罗凰凤

  

  本报讯 去北京“买”国企,温商今年初的大规模出击之举,曾被业界认为是温州民资继房产和能源之后的新一轮投资热潮。然而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这种热情却经历了一场“冰火两重天”。

  关注过温州民企动态的人士也许还记得,去年12月份当北京产权交易所来浙江献上180多个国企招投标项目的“大礼”时,温州商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但由于存在诸如控股权、价格等方面的矛盾,至今为止,180个项目最终成交的仅10余个。

  当时,温商的抱团北上,曾一度被舆论寄予厚望。今年2月,多家温州企业还相约进京,与北京国资委的180多个国企改制项目进行接洽。丰富的投资品种,覆盖制造、服务、房地产开发等10多个行业;北交所还推介了部分中关村高科技项目,涵盖医药、IT、新材料等多个领域;2008年奥运会的一些投资项目也加入到了该次“招商”行列。

  然而事情进展并不顺利。“刚开始时,确实有多家温州企业对一些项目有浓厚兴趣,也留在北京洽谈。但后来出现了种种问题,谈判周期拉得很长,一些温州企业逐渐失去了耐心。”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相关信息反馈,十多家留京洽谈的企业没有一家最终谈成。今年4月初在温州举办的第二场“北京-温州项目投资推介会”冷清收场,或许已经让人们闻到些异样的味道。当时北京产权交易所带来的几个项目甚至比第一次更有诱惑性,但到场的温企却远不如第一次那么多了。主办方也以“遭遇尴尬”来形容此次推介会。

  记者从有效途径获得的消息是,到目前为止,当时北京方面提供的180多个项目最终成交比例不足10%,有温州民企参加的项目甚至更少。对此,相关人士用到了“水土不服”这个词。他认为,北京有关方面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温州民资的注入,为国企改制带来活力,所以政府的热情很高;但被收编的一些企业却并不十分积极,让收购的进程变得十分缓慢。

  价格也是一些合作无法顺利达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曾多次参与温州企业在上海、东北等地国企改制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北京企业单方面通过北交所报价,然后让温州企业讨价还价。“这样谈判的空间就会小很多,操作的难度就比较高。”

  “最主要的还是控股权上的问题”,曾北上谈判的一家温州企业负责人表示,许多温州民企表达了强烈的控股意愿。但在现阶段,买断式的操作模式还缺乏相应的土壤。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