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9版:每日新闻·市民
3  4  
PDF 版
· 失主当场 跪谢捡包人
· “的士之家”要上舞台了
· “情话视频”昨开拍
· 河南QQ群成立义工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先唱《家在东北》 还想唱《家在杭州》
“的士之家”要上舞台了
  ■本报通讯员 王翔 王琰 本报记者 孙晶晶

  

  在杭州的三里家园一小区,生活着这么一个幸福家庭:他们来自黑龙江,一家三口都是出租车司机。他们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杭州快乐地生活着,工作着,成了“新杭州人”。

  9月2日,22岁的郑磊将与父亲郑全礼、母亲王淑琴第一次同台演出,在杭州市2006年“的士节”上高歌一曲《家在东北》。昨天,郑磊笑着告诉记者:“其实我还想唱一首《家在杭州》,因为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一天骑车六七小时熟悉路况

  郑磊说,与杭州结缘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要不是那次来杭州看老乡,或许我和爸妈现在还在广州开出租车呢!”

  2004年3月,在老乡的盛情邀请下,郑磊一家三口第一次踏上杭州。一下火车,这三个人就懵了,“杭州这么大,坐几路车去老乡家啊?”郑磊红着脸,瞅准一个中年男子,上去问路。

  “当时,那个杭州男人态度很好,不光告诉我们坐什么车,还告诉我们在哪里下车。”郑磊说,正是那次与杭州的亲密接触,一个月之后,他们一家三口就决定来杭州开出租车。

  “对于我们开出租车的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最难的就是熟悉杭州的大街小巷。”郑磊说,骑自行车逛马路是熟悉杭州的最好办法。

  五月天,郑磊和母亲早上7点就开始在杭州城里转悠了。“我们先沿着家附近的马路骑,然后慢慢向外扩散。”每骑过一条马路,郑磊总是拿出一个小本子,默默记下路名。

  “那时候,我们一天骑车六七个小时。每次回到家,都腰酸腿痛,一躺在床上,就不想动弹!”才一个月时间,郑磊和母亲对杭州的道路已经熟稔于心了。

  “新杭州”变成了“老杭州”

  在杭州开了一段时间出租车,郑磊一家三口发现生意要做得好,有个功课必须要补习,那就是熟悉杭州的西湖景点。

  “杭州是个旅游城市,有很多乘客都是来杭州旅游的外地人。”于是,郑磊一家在开出租车时,学会了多看,多听,多问。

  每次做生意,郑磊总是会与乘客搭讪:“你是杭州人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总是不失时机地问一句:“杭州逛街哪里最好?哪个景点好玩?……”

  久而久之,郑磊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杭州通”,每次带游客去景点,总能得到游客的夸奖。他私底下告诉记者一个诀窍:“春天,要带游客去苏堤,那里有令人陶醉的春色;夏天,要带游客去龙井、梅家坞,喝茶避暑;秋天,就要去北山路一带,因为那里的满地落叶非常迷人。至于冬天,就要带游客去看断桥残雪,因为这是西湖的十景之一,不能不看!”

  想给儿子买套房

  原本以为外乡人在杭州,会有种寂寞感。可是母亲王淑琴却摇了摇头说:“来杭州啊,我有种回娘家的感觉。出租车公司很关心我们职工,还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泼水节、看赛车、郊游,很丰富。”

  现在只做替班的王阿姨每天送走父子俩,就开始晨练。跑步、跳健美操,还经常去跳舞。“这个小区里有个农都舞厅,早场是从6点开始的,我经常去跳,以前在厦门、广州那边根本没有这些。”

  王淑琴还悄悄告诉记者:“我老公原来不会跳舞,也是来杭州后学会的,我和他经常去跳晚场,现在他跳得比我还好呢!”

  对于一家人的未来,王淑琴说:“就想多赚钱给孩子买套房,以后留在杭州,做杭州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