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快开学了,可读小学四年级的新新却仍然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暑假作业也不做,妈妈刚催促几句,他就大发脾气,说:“不上学了!”妈妈又着急又生气:新新以前很乖的,暑假也没沉迷网络,没有生病不舒服,到底怎么回事?
新新的妈妈和外婆走进省中医院心理科门诊,高静芳医师往她们身后看了看:“小朋友没来?”妈妈尴尬地笑笑说:“他说害怕医生打针,说什么也不肯来。只好我们俩先来问问。”
妈妈说起小新的变化,叹气了:“孩子虽然成绩算不上最好,但还可以,跟同学老师相处也还好,可是就是最近一个月,我发现他暑假作业没做,老提不要读书。”外婆在一旁跟着补充:“孩子最近瘦了好多,晚上翻来翻去也睡不着,白天吃不下饭,连以前喜欢吃的比萨饼也不要吃了。好像总是有心事的样子,这样下去肯定要出问题的呀!”
“有些小孩子有读书恐惧症,可你们家这个不太像,最近家里有没有什么变化?”“没有啊,家里人一直对他都非常关心呀!”小新妈妈回答。谈了一会以后,高老师建议她们下次把孩子带来聊一聊。妈妈和外婆刚出门两分钟,外婆旋即又敲开了高医生的门:“其实小孩子很懂事的,父母现在分居闹离婚,爸爸已经不在家里住了,我觉得这个是原因。”
不出家门为的是
守住妈妈
过了两天小新被妈妈带到了高医生这里。可无论高医生怎么和颜悦色地想打开小新的话匣,小新总只是点头或者摇头,不肯讲话。“阿姨觉得你不太开心,你能把不开心的原因勾出来吗?”纸上,高医生写上了自己、学校、爸爸妈妈几个选项。小新看了看,自己勾了爸爸妈妈这一项。
渐渐地,小新开口讲话了:“有一次我看到爸爸妈妈吵架,很凶的,过了几天我回家,就发现爸爸不见了。妈妈不肯说爸爸去哪里了,我觉得好伤心。我不能再出门了,不然妈妈也会不见了。我不能没有妈妈,所以一定要守住她!”
进一步了解后,高医生了解到,小新的父母虽然感情不好了,但都很爱孩子。为了保护儿子的心灵不受伤害,一直没告诉他分居的事情。妈妈只是搪塞他说爸爸出差了。
“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怎么了,反正家里不像以前了,妈妈也常常发脾气。我真怕她有一天也不见了。”小新的口气,倒很像大人。
“爸爸妈妈两个人都很爱你啊,都希望你开心,你现在这样他们肯定很伤心啊!你的这些话爸爸妈妈知道吗?”小新摇了摇头。
父母以为把孩子隔离在家庭矛盾之外是保护孩子,本想保护孩子的心灵不受伤害,可没想到,孩子敏感的内心早已因为家庭关系的一点点细微变化而发生了龙卷风,无所适从、缺乏安全感,所以出现了厌学等各种心理疾病。高医生主动与小新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希望他们和孩子一起勇敢面对现实,让孩子感受更多的爱。也许还需要几次心理咨询小新才肯迈出家门去上学,但小新的症结却提醒更多父母这样一个道理——家庭成员有病,会相互影响。
缺乏安全感
女孩变“迟钝”
小琪开学要读二年级了,可去年,她不跟老师同学讲话,不做作业,一度被老师和同学误认为智商低下,父母带着她去医院,曾经被诊断为自闭症。父亲把她带到高医生这里,第一次也是不言不语。可高医生看到,小琪长得很漂亮,睫毛忽闪忽闪好像洋娃娃,但看上去怯生生的,不敢看别人的眼睛。
高医生拿出了巧克力和漂亮的小发夹。“阿姨给你梳头发吧,戴发夹!这个巧克力也给你吃。”不一会,小琪仰起小脸,对着高医生甜甜笑了一下。高医生了解到,小琪的父母感情不和,妈妈喜欢男孩子,最后却生了女孩,每每小琪想跟妈妈亲近,妈妈总是不耐烦地避开。时间久了,小琪和爸爸特别亲,跟妈妈反而疏远。但爸爸经常出差,小琪只能跟妈妈在一起。有时候父母吵架,小琪看到父亲暴怒的样子都吓得哇哇大哭。
时间久了,小琪跟谁交流都是怯生生的,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迟钝”。
“小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如果长期这样,孩子的身心受到的伤害就太大了。家长觉得物质条件满足孩子最重要,工作努力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灵呵护。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营造的安全环境。”高医生对小琪的爸爸说。走出心理门诊,小琪的爸爸给高医生打来电话说,小琪回家的路上告诉他:“我希望今天那个阿姨做我妈妈!”今年暑假,爸爸把小琪送到了奶奶家。奶奶的疼爱让不肯跟别人交流的小琪开朗起来,说话也变大声了,爸爸看到非常开心。与此同时,他也开始跟妻子沟通,改善关系,力争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本报记者 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