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发现
3  4  
PDF 版
· “智能1号”: 数秒撞月蜡炬成灰
· 吻别卓越湖 好莱坞大片之月宫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3年飞行1亿公里,昨日魂归月球
“智能1号”: 数秒撞月蜡炬成灰
  ■本报通讯员 潘治

  

  欧洲航天局3日宣布,格林尼治时间3日5时42分22秒(北京时间3日13时42分22秒),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按预定计划击中月球表面。

  “智能1号”,以撞向月球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科学探索使命。尽管“撞击”一词让人感到颇为悲壮,不过在科学家的眼中,这一幕更具有“情意绵绵、儿女痴情”的意味。最终的撞击,并不会在月球上引起山崩石裂的惊天景象,而是宛如仕女长袖带水,又如同蝴蝶振翅,温柔而怅然。

  

  撞击只费数秒

  欧洲航天局德国控制室的科学家戴特里夫·科斯切尼描述了探测器“智能1号”撞击月球时的情形时说:“突然我们失去了探测器的信号,我们能知道的是撞击的确发生了。”科斯切尼称撞击在预定时间的数秒钟内发生,控制室与探测器失去联系暗示着撞击已经发生。欧洲宇航局官员称,撞击激起了大量月球尘埃,接下来科学家将通过分析尘埃来解释月球的起源。

  “香消玉陨”月球表面

  欧洲航天局发布的新闻公报介绍说,格林尼治时间3日5时42分22秒,“智能1号”按照预定时间完美地撞向原定的月球的“卓越湖”区域,自此“香消玉陨”在月球表面。“撞月”计划负责人奥克塔维奥·卡米诺说,“那就是——我们到了卓越湖,我们着陆了!”

  撞击发生之后,欧洲航天局设在地球的多个观测点以及其他一些天文组织的观测站很快捕捉到了撞击后的画面。来自夏威夷的一个观测点首先报告说,已经拍摄下了撞击产生的“明亮闪光”。不过,更多有关本次撞击的细节和数据,尚需时间留待科学家“消化”,但正如整个探测计划负责人盖尔哈特·什未姆所说,“这是个伟大的使命,我们获得了伟大的成功,现在完美结束了。”

  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冲去

  撞击发生时,“智能1号”以大约每秒2公里的速度冲向月球,但是由于其撞击角度非常之小,大约仅为1度左右,因此整个撞击过程更像是“打水漂”或者高台滑雪运动员着地那般,探测器最终是以“擦”的方式而非正面直撞的方式落向月球表面的。但是撞击后探测器在月表激起月表的岩石尘埃等则一如预计形成数公里宽的尘埃带,好似“蝴蝶的翅膀”。据测算,撞击能在月表形成一个3米至10米方圆、深1米的坑。但与之前早已“身经百撞”的月球上那些超过10万个直径超过4公里的坑相比,此次撞击对月球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与之前发生的人类探测器坠毁在月球表面等撞击相比,这算是最为温柔的一次。

  不会污染月球物质构成

  “智能1号”两块展开长达14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在撞击之前被烧毁,但是探测器主体并不会在撞击后“粉身碎骨”,四处飞溅在月球表面。而且,组装“智能1号”及其搭载的各类探测仪器的材料,其包含的元素都是月球上原先就天然存在的,探测器也不会在物质构成方面污染月球。

  此外,专家断言,无论是从探测器的速度或质量而言,撞击都不可能引起月球上大块岩石的迸裂,从而威胁到地球的安全。

  “蜡炬成灰”作最后的贡献

  自2003年9月27日发射之日起,“智能1号”至今已在太空中遨游了近3年时间,累计绕行1亿公里,完成了多项科学任务。它传回了月球表面的2万多张高清晰度图像,帮助科学家获得了一些月表化学元素的含量数据,绘制了月球表面的整体外貌图,为人类研究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月球的起源和演化等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专家解释说,实际上“智能1号”在设计时就已经注定了其“月球轨道上的囚徒”的角色,它不可能最终挣脱月球引力飞向太空深处去进行其他探测活动。而撞月,是探测器“蜡炬成灰”之后,为人类探索外空所能作出的最后贡献。

  在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们看来,最终外形上可能依然保持大致完好的探测器,“将成为欧洲探索太空的一个里程碑。”“智能1号”,以这种鞠躬尽瘁的方式,实现了欧洲人“到过月球”的梦想,成为欧洲人的骄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